地方财政如坐过山车,刚总结完去年财政增收两三成,今年1月多省市却爆出负增长。
本报获悉,北京、上海、重庆三个直辖市的全口径财政收入纷纷出现负增长,而像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同样没有逃过厄运。具体来说,上海和重庆的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增长为正,但一旦计入土地出让收入,其财政收入均变成负增长,因为两地土地收入均下降达60%以上。“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中国的很多城市发展与否就看有没有房地产。”中国社科院财贸所财政研究室主任杨志勇说,斩断地方政府对土地收入的依赖,现有阶段除了调整中央和地方收入分配体系外,没有别的更好办法。
地方财政负增长
本报了解到,1月份的财政收入排行榜上,北京、上海、重庆、广州这些一线城市都排在了末尾,而且出现了近年少见的负增长,其中北京市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0%,重庆下降16%,上海下降7.4%。
这些城市的房地产在全国曾最活跃、价格最高,土地出让收入也是最多的——2011年三地土地出让收入均超过1000亿元规模。但中国指数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全国30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收入比同期下降67%,其中住宅类用地下降74%。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工业用地是倒贴钱的,只有以住宅为主的商业用地才是土地收入的来源,所以房地产对于很多地方经济发展来说就是支柱。
重庆市1月份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7.2亿元,增长8.7%,如果考虑到重庆的土地收入,重庆财政收入则比去年同期下降16%。以重庆市公布的1月份税收收入分析,与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的税收收入大部分出现负增长,如土地增值税下降14.3%,城镇土地使用税下降46.8%,契税下降20.3%,而由于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影响,营业税也只增长了0.8%。
与重庆一样,各地的税收中,与房地产和土地相关的税收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南京税务部门一位官员表示,房地产和土地相关税收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出现增速放缓趋势,但由于体现到税收有一定滞后,到今年1月形势显得更为严峻。据悉,1月份,南京住宅用地交易为零,相应影响其税收和土地收入。
房地产和土地能将政府收入由“正”改“负”,同样也能以“一己之力挽救财政于水火之中”。
2009年当中国经济刚刚从全球经济危机中复苏,各项经济指标还远未乐观的时候,房地产业却异军突起。据财政部分析,当年与房地产和土地相关的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营业税等增长对总的税收增长贡献近40%,把当年全年税收收入增幅扶上9%,得以完成目标任务。
同年,全国财政收入6.8万亿,土地出让收入1.4万亿,虽不在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中统计,但为中国迅速从经济危机中走出有很大贡献。到了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2.9万亿,与8.1万亿的公共财政收入一起,给中国政府带来10万亿的收入。
被逼出来的卖地潮
2011年底,上海财经大学曾举办过一期对地方财政官员的培训班,培训老师问这些官员学生,“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增幅高,为何还要争相卖地”。当时无论是来自东部还是西部的官员学生均表示,一般预算的财政收入只能应付各种政府运行成本、社保民生支出等,那些经济建设需要的资金地方必须依赖土地收入,而经济发展仍是地方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
一位地方政府官员对本报分析称,地方发展需要招商引资,让企业在本地落户,而土地不免费谁来呢,你周边的地方都免费供地,你怎么竞争。但国家不允许无偿出让,地方财政就要垫资,这个亏空就需要商业用地的出让来弥补。为此地方就需要想尽办法开发土地出让土地,以此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最终获得满意的GDP和财政收入增幅。
在过去两年,重庆财政收入都是以60%的增幅实现“开门红”的,今年的情形不免让人有些悲观,重庆官方表示,形势严峻,财税部门要做到应收尽收。
“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已经超前建设发展了,现在需要消化,放慢速度有利于转变经济结构,也就是退一步可以前进两步。”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董光器说。
这些年中国的主要城市其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都在50%以上,“现在是还账的时候了,负增长并不可怕,健康发展才是目标。”董光器表示。
但地方政府却沉不住气,因为新项目要开工,老项目要续建,这些都需要土地收入去注资。近两个月,已有部分地方政府试探性地放松对房地产的限购政策。
今年北京市已将全年土地出让金收入预算调低为900亿,上海也将土地收入从1400亿调减为1250亿。
杨志勇认为,斩断地方政府对土地收入的依赖,现有阶段除了调整中央和地方收入分配体系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
上述地方政府官员表示,一般预算财政收入承担政府运行成本,各种社保、教育、保障房支出,还要为中央一些项目配套资金,没有任何剩余。没有土地收入的支持地方就开展不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任何建设和工作,“卖地真是被逼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