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至4月,宁波港生产经营再次刷新历史纪录。货物吞吐量超1.37亿吨,同比增长10.8%;集装箱吞吐量完成458.3万标箱,同比增长20.2%。随着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宁波―舟山”港成为浙江打造“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海洋经济大平台的核心之一。宁波正奋力抢抓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机遇,做大做强海洋经济。
今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王辉忠说,国家实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给宁波带来了重大机遇,港口是宁波最大的特色优势,加快打造国际强港是宁波“十二五”时期顺利开局和新一轮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近日,宁波市出台了《宁波市加快打造国际强港行动纲要(2011―2015)》,提出“十二五”时期,宁波将全面推进十大工程建设,加快宁波港口由交通运输港向贸易物流港转变,由世界大港向国际强港转变。
港口货物吞吐能力将显著提升。“十二五”时期,宁波将通过新建深水码头、整合码头岸线资源等措施,新增生产性码头泊位28个,新增吞吐能力1.2亿吨。
进出口商品交易平台初具规模。2011年至2015年,宁波将重点整合建设镇海液体化工产品交易市场、镇海煤炭交易市场等15个市场,力争形成若干个在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交易市场。
航运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航运金融服务迈开大步。到2015年,全市航运产业发展基金总规模将达100亿元,专业航运保险法人机构正式成立并运营,实现年保险额100亿元。
纲要还明确了宁波打造国际强港的阶段目标:到2015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5.5亿吨和2000万标箱,以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为核心的“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港口服务物流、贸易、工业的能力持续增强,
基本形成亚太地区重要国际港口物流中心和资源配置中心。
从2001年集装箱吞吐量首次跃上100万标箱,到2010年突破1300万标箱,宁波港已然登上了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从地方小港跃升为世界大港。
记者在宁波港区码头遇到桥吊司机竺士杰,与他一起登上了45米高的桥吊。从桥吊上俯瞰,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深海,脚下是穿梭的卡车,身后则是成片的集装箱堆场。去年,浙江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7.8亿吨,其中“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就达到6.3亿吨,跃居世界海港吞吐量首位,成为世界最大的综合港。
以竺士杰为代表的数以万计的码头工人,正是这场跨越式发展的见证者和贡献者。以他名字命名的“竺士杰操作法”通过加快各个操作模块的衔接流程,提高港口装卸操作效率,为船舶进出港口节省了大量宝贵的时间。
操作法创新,带来的是港口效率的提升,宁波港高效快捷的服务使超大型船舶到港靠泊装卸时间大大缩短,保证了船期。武钢、金陵石化等数十家知名钢厂、炼化企业都选择宁波港中转原料;马士基航运、地中海航运、中远等世界前20强班轮公司,不仅纷纷落户宁波港开展集装箱运输,还将公司新下水的载箱量为8000至1万标箱以上的超大型集装箱船挂靠宁波港。
宁波港还采用自动装卸流程,日均铁矿接卸量达13.2万吨以上,按照这样的速度,一艘20万吨级的矿船两天就能卸完。据世界最大的班轮公司马士基对全球300多个挂靠港的统计数据显示,宁波港集装箱装卸效率位列全球第一,其国际一流深水枢纽港地位日益巩固。
与国际强港相比,宁波港口的短板是港口服务业。宁波市市长刘奇说,为改变这一格局,“十二五”开局之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明确提出从货物吞吐能力、集疏运能力等8个方面打造国际强港。
加快打造国际强港的举措,给港航企业带来巨大利好,将来或许有更多的国际船舶转道宁波港,体验这里世界一流的服务。宁波还将大力发展海洋运输企业,引进国际国内航运龙头企业落户宁波,支持宁波海运集团等本土企业做大做强,改变“大港小航”的状况。
培育壮大临港物流企业。《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提出,至2015年,宁波将引进培育15家营业收入在15亿元以上的总部型物流企业,培育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亿元的市级物流龙头企业。全市沿海船舶运力达到600万载重吨。
同时,提升口岸监管服务水平,深化口岸大通关工程。加强宁波、舟山口岸查验单位协作和信息共享,建立有利于“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发展的口岸监管机制。支持港口集装箱江海联运和海铁联运发展,加强宁波口岸与“无水港”城市、港口联盟城市口岸协作,实现电子口岸对接,探索多式联运口岸监管的无缝衔接、无障碍流转。至2015年,构筑宁波口岸发达的口岸开放和合作体系、高效的监管服务体系,实现宁波口岸与腹地城市电子口岸信息的互联互通,口岸综合费用低、通关效率高、服务质量优,提高口岸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