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紧缩的大背景下,中国数十万家钢贸商又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为提升业绩,在钢市行情大好的时候,不少银行曾大规模放贷给钢贸商,而当市场行情急转直下且流动性收缩之时,银行出现的信贷危机亦将矛头指向了钢贸行业,公平与否不言自明”,针对市场传言钢贸老板跑路一说,不少钢贸商愤愤地说。
钢贸业内专家呼吁,在钢铁业遭遇寒流之际,应对钢贸行业多一些包容和理解,钢贸业是钢铁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蓄水池”功能不可小视,钢贸行业的转型发展需要政府和银行监管部门的共同支持。
银行应与钢贸业风险共担
信贷紧缩、钢材价格持续低迷,有关钢贸商资金链紧张的传闻再起。事实上,中国钢贸行业内大小贸易商加起来有数十万家,资金实力和经营能力也都良莠不齐,部分贸易商出现资金链紧张也不足为奇。
但值得关注的是,“银行业作为钢贸业的合作伙伴,不应该把本应共同面对的市场风险单方面推给钢贸企业”。多家钢贸企业老板表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银行企业与钢贸企业的合作应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在与钢贸企业有紧密合作的银行企业,业务量和经营收益都有较大规模的增长,包括:对公业务,如企业存款、贷款;针对钢贸企业主、从业人员的对私业务,如高端理财产品、信用卡业务等等。但是,一旦面临金融风险,个别银行简单地抽资、减贷、断贷、停贷,中止授信合作,而不是和钢贸企业共商对策,甄别市场风险,提供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把本应由银、企共同面对的经营风险简单地推给钢贸企业,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此外,个别银行贷前评估、审查流于形式,贷后疏于服务、监督,有的还收取不合理的费用,事实上增加了钢贸企业的风险及负担。因此,钢贸行业内的大企业与一些不诚信合作、经营能力差、市场风险弱的个别银行已逐渐取消合作关系,并酝酿建立优质金融合作伙伴长期合作计划。
钢贸 “蓄水池”功能不可小视
钢贸行业是钢铁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钢铁产业链的运行过程中发挥着承上启下、销售服务、运输配送、资金配置的巨大作用。
上海一大型钢贸企业高层表示,在整个钢铁产业链中,钢贸行业处在钢厂和终端的中间,其在世界各国发挥的作用有很大的差异。“日韩模式中,钢厂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是通过株式会社往外销售的,美国模式则以钢厂的直销为主。而中国模式则是依靠众多钢材现货市场及贸易商”,他说。
事实上,钢铁贸易行业在我国钢铁流通产业链上占重要地位,在流通中它所发挥的“蓄水池”功能更是其他行业所无法替代的。“钢贸企业对于上游的钢厂与下游的钢材用户来说不可或缺。在钢材分流中,钢贸企业起到了渠道开辟、融资垫资、加工配送、拓展市场的作用。不论钢厂如何加大直供直销,最终还是不可能不依靠钢贸商的分流渠道,不能没有钢贸商这一巨大的"蓄水池",”上述高层说。
该人士还进一步指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在下游企业纷纷减少钢材采购量时,正是贸易商用提高库存量的方式,保证了钢厂生产的连续性,而以直供为主的钢铁企业由于缺少钢铁贸易企业的缓冲,销售和生产大受影响。同样,当内需迅速恢复,钢厂一时无法满足汽车、家电等行业对钢材的需求时,又是由于有了钢铁贸易商的资源再分配,才使矛盾得以化解。而且,有了钢贸商,推动了钢厂产品市场化。钢贸商根据下游用户需要提供的“量体裁衣”式深加工服务,还弥补了钢厂大生产造成的规格品种上的不足。
从钢铁产业链看钢贸业转型
尽管因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国家宏观经济的变化,钢铁行业本身面临调整,但是钢铁贸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现代生产型服务产业却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值得关注的是,钢贸行业目前已经摆脱了一买一卖的传统经营模式,而更趋向于多元化经营,甚至向铁矿石、钢厂等上游产业扩展,或者向下游加工、建筑等产业链延伸。
欣喜的是,政府部门包括银行监管部门,都对钢贸企业的转型发展给予较大的关注和支持,近来实施的营业税改增值税的举措(钢贸业中部分企业涉及运输业务)及银行监管部门未下发新的针对钢贸行业的风险提示。同时,钢贸业自身也在谋求新的发展路径,如:集约化经营,将贸易业务与仓储业务适当分离后归类集中;行业内成立基金互助组织,提高自有资金配置能力;具备实力的大型企业谋求上市发展,寻求市场化的资金来源;参股商业银行;成立行业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
“钢贸行业的转型发展,应该从宏观经济变化、钢铁产业链布局的高度着眼,从生产型服务业的定位,给予钢贸业转型发展应有的市场空间及资源配置,提升钢贸业服务能级,从而提升整个钢铁产业链的发展空间,”钢铁业内专家表示。
专家呼吁:钢贸业转型发展需要政府和银行的共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