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作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它不仅仅是统计学上的数字、经济学上的指标,更是牵动百姓“钱袋子”的民生话题。去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持续上涨,去年11月突破5%关口,创28个月新高。虽然去年12月份CPI涨幅有所回落,但今年1月份又有所反弹。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今年的工作,第一条就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温家宝总理指出,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我国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粮食库存充裕、外汇储备较多等有利条件,努力消除输入性、结构性通胀因素的不利影响,消化要素成本上涨压力,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坚持抑制价格上涨势头。
两会委员、代表和业内专家纷纷表示,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完整描绘出了抑制通胀的路线图。
输入型和成本型通胀同时来袭
回顾2010年,“蒜你狠”、“豆你玩”等网络词汇的流行,反映出百姓对于物价上涨的无奈心态。关于本轮通胀的原因,目前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全国政协委员、着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当前的中国经济较为重要的问题就是通货膨胀的压力。但是,这是一个新问题,现在承受的通胀压力,主要是来自于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他认为,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主要由四种原因造成:首先是原材料短缺价格上涨,其次是农产品(000061)供不应求引起整个成本上升,此外劳动力成本上升也引起物价上涨,最后是土地价格和房产价格上升。除了成本推动的因素,还有需求拉动的因素,交织在一起。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刘克崮则认为,目前的通胀态势主要属于输入型通胀,是内外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内因有两个:一是货币投放多了。自“入世”以来,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下和资本项下长期大幅“双顺差”,导致“外汇占款”不断增加、人民币持续投放;2008年末至2010年上半年,为应对金融危机、拉动经济增长,国内信贷投放过猛。二是生产成本升了。进入2010年以来,劳动力成本显着提高。外因是美国的持续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美国经济尚未完全走出萧条、市场需求有限的情况下,美联储继2008年11月和2010年11月两次向市场注入一万多亿美元“流动性”,通过“热钱”涌入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两条渠道,迅速造成我国的输入型和成本型通胀压力。
通胀预期比通胀本身更可怕
通胀虽然令人担忧,但是,通胀预期往往比通胀本身更可怕。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曾经撰文指出,心理预期是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非经济因素,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他认为,通胀预期能够改变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市场行为,引导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加剧通胀。一旦消费者和投资者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就会改变消费和投资行为,造成通胀螺旋式的上升。
经济界专家们也纷纷指出,通胀预期主要通过两条路径推升通胀压力:一是从投资需求的角度,投资者的通胀预期会使其扩大投资,推动资产价格上涨,进而通过成本渠道影响最终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二是从消费需求的角度,消费者的通胀预期会增加消费,消费需求的冲击引起物价上行。可以看出,通胀预期与通胀之间存在自增强效应和放大效应,通胀预期通过传导机制增强通胀的压力,而物价的大幅上涨又会进一步放大通胀预期,加剧通胀上行压力。
辜胜阻指出,回顾历史,2007年的股票市场猛涨和近年来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上扬,都是通胀预期推动价格飙升的具体案例。同时,通胀预期可能引发、加剧经济波动,引起人们内心恐慌,影响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正常生活。这是因为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同,人们对物价上涨的容忍度也具有结构性差异。
换句话说,要想战胜通胀,首先要从心理上战胜通胀预期。
4%的控制目标如何实现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1年抑制通胀一是有效管理市场流动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把握好政府管理商品和服务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二是大力发展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三是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超对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把握好国家储备吞吐调控时机,搞好进出口调节,增强市场调控能力。四是加强价格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通货膨胀肯定可以控制住,这个我还是有信心的。”全国政协委员、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控制通胀“心里多少有点数。”
厉以宁昨日在政协记者会上也表示,“温总理的报告里面,希望物价上涨率在4%。但是有两个重要因素是我们控制不了的。第一个因素是石油价格,国际上上涨怎么办?这不是我们能控制的,因为我们是个进口大量石油的国家;第二个因素是气候变化如何。今年国际国内对农业产量有多大影响我们控制不了。撇开国际上的因素不谈,从我们国内来讲,只要我们努力去做,可以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对记者表示,今年上半年通胀压力会达到高峰,其峰值希望不会超过去年11月的高点(5.1%),不过,即使略超过一点也没关系。全年4%以内的通胀控制目标确实有点难,不过相信各方面还是会努力达到这一目标。
但是,与厉以宁一样,贾康比较担心的也是输入型通胀。他认为单就国内经济形势来看,对通胀的控制还是比较顺利的。
贾康表示,为了缓和通胀,我国已经采取了政策转型:货币政策回归稳健、财政政策更多的考虑从增加有效供给方面缓和通胀,例如增加农民种粮补贴、保障房财政发力、通过公租房缓解夹心层的居住压力来平抑房价等措施。
九三学社在递交《关于应对通货膨胀问题的若干建议》的提案中指出,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领域存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结构性问题严重;当期通胀成因复杂,对民生影响较大;经济高速增长和资产价格走高,加剧了国外资本的涌入,加重了通胀压力。这些问题都是我国内部经济结构扭曲的表现,要保持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归根到底要打破固有的经济增长至上的观念,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了应对通胀问题,九三学社在提案中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加快观念转变,正确看待经济增长,推动各项改革事业的发展。第二,采取多种手段应对通货膨胀。一是要加强流动性管理。第三,调整政府财税结构。第四,借助国际经济体系应对通胀。
同样关注通胀问题的还有民革中央,在其递交的《关于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通货膨胀的建议》提案中,一共列出了七大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具体措施包括: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原动力;加强农产品价格调控,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敏感性;合理运用货币政策,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推动力;审慎推动汇率改革,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外部力;建立稳步增长的薪酬机制,提高一次分配中的国民收入,加强劳动者应对通货膨胀的能力;逐步完善财政政策的公平合理,促进国民收入的平衡;大力推进社会保障系统改革,提高国民收入的保障。
应该说,从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今年我国政府治理通胀的整体思路已经对上述建议有所体现。
在保增长和防通胀间求平衡
不过,专家也提醒,从今年的经济形势看,通胀的问题可能显得更加突出一些。但这并不意味着保增长不重要,我国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依然任务艰巨,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将更加注重增长质量和效益,从全世界范围看,中国经济增速依然会处于“领跑”位置。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保增长与防通胀有相冲突的一面,压低通胀的措施往往也会给经济增长带来压力。这对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后一段时期的宏观调控,既要控制物价持续上涨,遏制通货膨胀势头,又要防止货币、信贷、投资和工业增速下降过快引发经济增速放缓。
辜胜阻认为,解决高房价、高物价和高成本问题,需要使用“平衡术”,采用渐进性的“中医”疗法,运用不同的政策组合,实现短期应急措施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增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灵活性和针对性,处理好物价稳定和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以及民生改善之间的关系。
与此同时,把抑制通胀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也成为很多有识之士的共识——把好流动性“总闸门”,并不意味着全面紧缩,而要按照“有扶有控”的原则,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两会代表、委员们认为,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科技自主创新,金融不但不能紧缩,还应当给予更加有力的支持,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向“三农”和中小企业,做好就业、助学、扶贫等民生金融服务。与此同时,对于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则应该加以控制。
此外,在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的情况下,财政政策也具备很大的“用武之地”。运用适当的财政政策,可以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同时通过财政补贴、税收等手段,降低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造成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