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伊始,平淡无奇的股市中暗含疲软之症。三个交易日中两阳一阴,指数在2800点上方踟蹰不前。据记者了解,1月4日两市大涨之时,便有不少投资大佬果断斩仓,然而比斩仓更难抉择的是“接下来买什么”:低估值的大蓝筹受制于政策紧缩压力,而确定增长的板块,如医药、部分消费甚至新兴产业,估值已经过高。难判断,难选股,A股似乎就此进入“难”时代。
年初的三大担忧
1月6日的下跌证实了前一日假阳线中包含的担忧,两个交易日累积28点的下跌已经将1月4日的涨幅消化殆尽。这种疲软走势足以证明,2011年的开局并不顺利。
与这种不顺利相对的是部分市场资金“先知先觉”。4日大涨时,不少私募人士就告诉记者,自己已经将仓位大幅下降,低的甚至不足五成。开年大涨反而顺势减仓,他们的理由很简单,“看不明白”。
看不明白的无非是三点,首先是房地产调控政策。1月6日,房地产板块成为两市少有的上涨板块,中信房地产指数上涨19.89点至3673.91,而这已经是该指数连续第四个交易日上涨。从去年12月30日的3400.34点低点算起,4个交易日累积涨幅已达8%。
与此同时,不少地区纷纷传出地产行业的复苏信号,包括深圳地区出现购房热潮,而北京则出现商业银行房贷重现7折利率的现象。行业和市场同时出现的信号,让不少分析人士觉得“事情可能在起变化”。“地产行业出现的苗头很复杂,”一位私募人士坦言,“是继续导致新的调控政策,还是原有政策逐渐松动,现在我还看不懂,先出来再说。”
抽水机恐惧则在6日得到确认。早盘市场便传闻,中国平安[52.59 -4.14%]将公布千亿融资计划,市场人士认为,历次中国平安的大幅融资都成为市场供应过度的标志性事件,而在IPO保持高速、众多融资项目批准在即的背景下,传出中国平安融资消息,足以让市场情绪瞬间崩溃。截至收盘,中国平安股价大跌4.14%,盘中最低至-6.22%。
2010年,中国两市IPO募集资金总额高达4893亿元,普华永道则预计,2011年两市融资总额仍可超过4000亿元。一位券商分析师告诉记者,由于A/H折价,即使中国平安再融资,也会优先考虑港股,但是这消息却反映出市场对于“抽水机”效应的恐慌。
通胀压力引发的紧缩政策则是另一担忧之处。继2010年11月报出5.1%的CPI数据之后,市场就在该数据是否为阶段高点上产生争议。市场人士认为,通胀的根源来自于货币超发,而三次小幅加息无法对目前的通胀压力产生根本改观。
“如果通胀压力继续,那么紧缩政策的弦就得时刻绷着。”一位著名私募告诉记者,在这种情况下,就算他“胆子很大”,也只配上七成仓位。
难判断 更难选股
看不明白的后果最多是斩仓走人,而更大的问题在于卖完之后找不到合适的新标的。一位上海券商自营部门人士告诉记者,现在的情况与2010年年初颇为相似,但更为难做。
相似之处在于,同样面临政策紧缩,通胀压力同样高涨,区别则是,2010年年初时还能找到消费、医药等增长确定但是价格便宜的品种,而现在的情况是几乎所有增长确定的品种估值都不便宜,包括医药、煤炭、水泥,甚至是新兴产业。
1月6日,在地产上涨的背景中,煤炭再一次黯然退场。中信煤炭指数下跌1.44%,成为当日跌幅第二的行业,仅次于中国平安所在的非银行金融板块。除此之外,水泥股、新兴产业股票均在1月6日出现较大幅度下跌,而这些几乎都是市场认为的“增长较为确定的板块”。
“就拿新兴产业来说,不少公司的增长并不差,也有概念,但是现在不敢买,原因就是估值太贵,创业板、中小板里动辄就是50倍以上的公司,高得让人不敢碰。”上述券商自营人士说。
不过也有人认为,投资可能需要点简单智慧。“只要政策风向没变,我就敢维持对新兴产业的高估值,”一位私募告诉记者,哪怕一两家公司业绩达不到要求,但是政策在,市场信心就在,高估值就能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