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借WTO判决争夺资源,稀土或成下一个目标
世界贸易组织(WTO)7月5日宣布,中国限制9种原材料出口不符合WTO规定。
WTO上述裁定一出,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商务部6日发文表示“遗憾”,并称将妥善做好后续工作。但市场人士均担忧,认为这一事件或成为导火索,此先例一开,稀土或成为欧美国家的下一个目标。
不过,有专家直指,WTO话语权主要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却完全无视欧美等国更严重的限制出口行为——对铁矿石和高新技术出口等限制,并建议我国化被动为主动,适时将美欧出口管制体系诉诸WTO。
中方正在评估专家组裁决报告
2009年6月23日,美国、欧盟正式在WTO框架内向中国提出贸易争端请求,称中国对铝土、焦炭、萤石、镁、锰、金属硅、碳化硅、黄磷和锌共9种原材料,采取出口配额、出口关税和其他价、量控制。随后,墨西哥也以类似理由提出贸易争端请求。
7月5日,WTO发布报告认为,中国的出口关税与入世时的承诺不相符,原材料出口限额的设定也不符合WTO规则。
商务部条约法律司负责人回应称,加强部分资源的出口管理是出于保护环境和可用尽自然资源的需要。“这些措施的实施虽然对国内外的使用者有一定影响,但其符合世贸组织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有利于促进资源类产业健康发展。”
根据程序,若60天内争端方未上诉,该报告将成为终裁。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育新认为,毫无疑问,中方会继续上诉。假如在上诉期间中方能够提出有力的反驳证据,则可以部分修改甚至完全推翻专家组报告,扭转不利态势。
商务部条约法律司负责人也表示,中方目前正在评估专家组的裁决报告,并将根据程序妥善做好本案的后续工作。
尽管WTO的上述裁决并未同时出台制裁措施,不过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主任白明认为,WTO给事件定性,有了依据,相关国家或依此来采取相应的具体的贸易制裁措施。
欧美或借机向中国施压放开稀土
西方国家在这9种资源产品攻下一城后,市场均担忧稀土或将成为其下一个目标,
“如果在这9种资源上打开突破口,稀土的问题可能显得更为严重。”白明认为,稀土成为欧美国家下一个上诉目标的可能性很大。
据了解,为抑制稀土盲目出口,我国采取限制稀土出口配额等措施。2011年中国第一批稀土出口配额较2010年第一批配额减少11.4%。2010年,中国稀土出口配额同比下降39%,同时增加了15%-25%的关税。上述变化被舆论解读为中国正通过减少配额、增加关税限制稀土出口,并引起西方强烈关注,指责中国的做法不符合国际规则。
中国以占到全球30%左右的稀土储量,提供了全球80%至90%的稀土生产量和贸易量。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曾多次公开表示,2011年稀土出口配额中国会保障国际市场的需求。
对于欧美希望借机向中国施压放开稀土出口一事,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钟山昨日便强势回应表示,商务部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世贸规则,继续完善稀土出口管理和监督检查,做好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的衔接,将稀土环保标准和即将出台的行业准入标准纳入出口企业资质条件,配合相关部门严厉打击非法出口行为,同时加强行业转型升级步伐,积极开发高端应用材料,实现对稀土初级产品的出口和国内生产、消费的同步管理。
【应对】
可反诉他国铁矿石出口限制
除继续上诉之外,我国似乎还有另一条路可以走。专家指出,“中国恰恰是限制出口的受害者”,我国应该对美在限制高新技术出口、对部分国家的铁矿石出口限制进行反诉。
“WTO对美国对华高新技术出口的限制手段视而不见,我认为这个问题更严重。”白明说,美国借口与军事有关而限制高新技术产品的对华出口。
白明认为,中国对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强,美国不愿把先进技术出口给中国的意图在于,担心在消化创新后,反超美国。如日本原向中国出口彩电、洗衣机,但不久后,中国便成了第一大家电出口大国。
除美国的高新技术出口外,白明认为,在铁矿石、煤炭等资源方面,不少国家利用市场集中地位,限制出口,中国深受其害,尤其是铁矿石。
“铁矿石三巨头——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力拓,这些企业在资源的集中度上比中国还强,且利用集中地位抬高价格,年年涨价。中国被这些国家掐着脖子,我国钢铁工业增长的利润还不够交给这些铁矿石企业。”白明强调指出:“WTO不能光管中国不管其他国家。”
梅育新也表示,在理论上,美欧也必须接受同样的约束。由于美欧的出口管制是全世界各国中最严密的,我国也需要考虑,在适当的时候,将美欧出口管制体系诉诸WTO,力争化被动为主动。
对WTO的视而不见,或裁决有失偏颇,专家认为,这与各国在该组织的话语权有关。
白明提出,WTO被称为“富人俱乐部”,西方国家在其中话语权更重。在这种潜规则变成显规则的过程中,要看谁的话语权重就偏向谁,制定的规则就更利于谁。
梅育新也认为,WTO对中国贸易政策的不公正、不客观批评,暴露了该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其它国际经济组织共同存在的缺陷,即人员构成中来自发展中国家者太少,在专业人员和高层人员中尤甚,所以很难准确理解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