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行发债虽然开闸,但所募区区几十亿资金,仍无法解决上海市、区两级政府在大型居住区配套项目上的资金困扰。
所谓“大型居住区项目”是上海住房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保障性住房的大规模开工,同步推进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日益紧迫。上海市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将完善郊区和新城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本报记者获悉,为了解投融资平台清理之后各区县如何应对资金难题,11月中旬,上海市政府派人前往各区县进行调研。
事实上,大型居住区配套项目年内开工面积指标均已下发至上海各区县,大型居住区配套项目建设也成为目前区县财政支出的重头。
地方投融资平台清理以来,各区县财政压力骤然加大。上海近郊某区政府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仅该区一个区的大型居住区配套项目今明两年就要耗资50多个亿,眼下资金还没有着落。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1月9日,上海市政府宣布将拿出60亿元资金,补贴新一轮选址的大型居住社区外围配套项目建设。
然而这笔资金显然无法缓解各区县的资金之渴。“60亿补贴平分下来,大概每个区能拿到三四个亿左右,差得不是一点点。”上述上海某区政府人士对本报记者说。
难解区县资金之困
2009年,上海市依托新城和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安排了15个大型居住社区,作为保障房体系的主要内容,其中包括以保障性住房(经适房、廉租房等)为主的宝山顾村等六大基地,以及以中低价普通商品房为主的9个郊区新城大型居住社区。
据上海市政府相关人士介绍,目前上海保障房的主要压力就是大型居住区的配套项目建设。第一轮浦东、闵行、宝山、嘉定等近郊压力比较大,第二轮再到远郊。
上述某区政府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由于都是在农田里建房子,周边道路、水电煤、医疗卫生等都需要新建。
根据该区核算,包括自来水配套、公交配套等,大型居住区配套项目的资金估算就达50多亿,“市里面也不容易, 挤牙缝 一样挤出60亿资金,但是分到各个区县恐怕不到5个亿”。
该人士认为,仅仅靠财政资金来建设大区配套项目是不够的,还需银行贷款,但是如今“融资平台卡死了,借不到。本来可以拿以后的钱办现在的事,但现在只能 量入为出 ,有些工程可能会往后推。”
“只能保重点,大型居住区项目要保,其他项目要停。”他说。
2011年上海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二十七次会议上,上海财政局局长蒋卓庆受市政府委托,作《关于提请审议上海市2011年市本级预算调整方案(草案)的议案的说明》,通报了经国务院批准,2011年继续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调整后,人大会议通过的2011年上海市本级预算中,财政收入总计由年初的1275亿元调整为1346亿元,而财政支出总计由年初的1275亿元调整为1346亿元。
蒋卓庆称,上海市发行2011年地方政府债券筹集的资金,具体安排是将增加“住房保障支出”15亿元,“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出”56亿元。
“地方债发行后第一步缓解市一级的保障房压力,区县一级的还顾不上,市里面缺口也很大。”上述某区政府人士说。
除此以外,各区县的资金压力到明年会更加明显,由于房地产调控,明年房地产税收减少可能会比较厉害。
土地出让金锐减
“目前上海市正处于痛苦的转型期,政府的资金紧缺程度比较严重。”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胡怡建对本报记者说。
胡怡建认为,一方面上海正在经济转型调整,传统产业萎缩新兴产业形成,造成财政增长放缓;另一方面,由于房地产调控导致土地出让金减少也使得上海市财政压力巨大,同时“建设保障房也导致税收减少和土地出让金的减少,对财政造成分流”。
上海土地交易市场官方网站数据显示,今年截止到10月底,上海土地出让面积约2305公顷,土地款收入1056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土地出让面积虽增长9%,但土地出让金额大幅下降23%。
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房地产学院常务副院长华伟认为,目前全国保障房建设资金压力都比较大,选择上海率先自行发行地方债券是为全国体制改革的一个尝试,选择上海是因为上海市场机制和管理模式比较完备时机比较成熟。
“我的理解是投石问路,如果规范发展可持续的话,将来扩大范围扩大规模,最终让地方政府找到一种自我发展、自我控制的模式,比中央简单定量要好得多。”华伟说,“上海的发债并不是为了上海而发债,而为了让全国都能够有节奏有步骤放开一部分城市进行发债。”
自行发债被寄予厚望。“发债部分是因为上海有这个需求,在税收、非税收入、土地收入不够地方开支的情况下采取发债的方式。”胡怡建说。
另外,胡指出,2008年、2009年由中央代发的3年、5年债即将到期,“中央让地方发债,也减轻中央统一发债的压力,不过现在还没有明确说明可以拿新债还旧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