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代替购汇的现象正使得由间接测算法得出的“热钱”数额被动增加。
6月18日,外汇局副局长王小奕在2011中国银行业分行长论坛上表示,企业贸易信贷、银行表外融资业务、外汇贷款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当前出现的四种代替购汇的新现象。
王小奕在肯定上述现象是“特定时期的特定现象”之余,也明确表示这四种现象将会导致购汇需求的减少,并使外汇储备被动提高,而根据间接测算法所得出的“热钱”数额也会被动增加。
不过,王小奕仍然表示,当前跨境资金流入的规模,与我国实体经济规模基本相适应,与我国经济周期和发展模式密切相关。
外汇局此前借鉴国际上较流行的间接测算法,在交易形成的外汇储备增量中扣除进出口顺差、直接投资净流入、境外投资收益、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筹资调回等四项,把所得差额视为波动性较大的跨境资金,也就是“热钱”的流动净额。
王小奕表示,当前,企业间出现大量贸易信贷,通过出口商的预收货款和进口商的延付货款,在时间上拉长了当期货物贸易的实际匹配。他举例说,比如出口企业预收1000万美元的资金,但可能货物并没有在当期或未来一两个季度中出口,而是等到半年或一年以后才最终出口,这种贸易信贷预收和延付会反映在当期的统计之中。
此外,银行对客户提供的各种类型的表外融资业务,也削减了企业的购汇需求。王小奕表示,通过调查发现,银行给客户提供的包括海外贷款、套期保值在内的表外融资业务,可替代企业的购汇,而减少购汇、增加结汇是形成外汇储备差额的重要渠道。
在替代企业购汇上,王小奕还提到了外汇贷款的作用,“从去年到今年,外汇贷款增长非常快,外汇贷款本身是用外币直接支付,这减少了直接购汇。”
另外,王小奕还指出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购汇的替代作用,“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过程中,大量的人民币替代了进口的购汇。”他说。
我国2011年一季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实际收付总额2584.7亿元,其中,实收392.5亿元,实付2192.2亿元,也就是说仅仅一季度购汇的需求就减少了约337亿美元。
农业银行战略管理部分析师袁江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虽然有上述四种代替购汇的方式存在,但每一种方式对热钱以及外汇储备变动影响占比和结构很难衡量。
在王小奕看来,以上这四个方面,都有真实贸易背景,是在汇率出现较强的升值预期,而且境内外出现利差情况下,商业银行为企业规避汇率利率风险,所采取的正常的套利保值和融资方式,是特定时期的特定现象,“并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大多数‘热钱’是炒人民币单向升值,流入中国投机的资金。”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