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历史,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美国在短短几十年里一跃成为全球经济主导国家?这种崛起的历史条件又是什么?作为发展中国家并致力于在“十二五”时期实现发展模式转型与创新的中国,又能从中汲取哪些经验和教训?
历史车轮的滚动和经济周期的轮转犹如潮起潮落,每一次都波澜壮阔却又不可阻挡。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成功的从殖民地经济过渡到20世纪世界最大的工业国,到发展成21世纪引领全球的经济技术强国,却同时经历着从萧条到大繁荣再到萧条的痛苦轮回。美国现象,或者说美国经济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世界其它各国。
战争财富成就工业强国
美国迄今建国只有231年,这个年轻的国度发展速度却超乎人想象。谈到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基本条件,不得不从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说起。
于1914年夏天爆发的“一战”历时5年,而这场战役对美国国内的企业财团和富人阶层来说,却迎来了一个大发横财的好机会。虽然美国并未参战,但在1915年和1916年这两年中,美国社会中占人口1%的富人阶层急剧增长的收入和财富,几乎可以与1929年经济泡沫顶峰时骤增的财富相媲美。对军火供应商来说,战争简直就是一个天赐的发财良机。1914年时,杜邦公司还只是一个军工制造企业,1920年战争结束后,杜邦摇身成为全球军工领域中富得流油的大财团。在个人财富方面,1914-1919年商品价格翻了一倍,由于战争为很多人带来了发财的机会,有数据显示,战后美国的百万富翁人数达到了1万人。
战争时期,政府暂停反托拉斯的行动、推动科学研究进步,以及鼓励军售等举措也间接地为战后新兴的技术产业脱颖而出奠定了基础。例如,1876年第一部电话问世;1881年第一家发电厂投产使用;1895年生产出第一台收音机;1903年飞机试飞成功,19世纪80年代第一辆汽车下线……
“一战”结束时,美国已从负债累累一跃而成为各国的债主,从资本输入国变为资本输出国,从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19世纪末以前,美国在世界上处于很不显眼的地位,“一战”后,却举足轻重。1920年,美国开始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也是美国正式取代英国,成为世界新霸主的重大转折时期。
于1939—1945年爆发的“二战”,可谓又为美国带来了一次经济增长的良机,这次战争对于美国财富增长的影响程度之深、影响范围之广都是史无前例的。二战结束时,美国的GDP已是英国的10倍,其黄金储备为200亿美元,几乎占世界总量(约330亿美元)的三分之二。到1965年5月林登·约翰逊总统决定向越南大规模派军之前,道琼斯指数跨越900点,华尔街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从1949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股票市场翻了5倍,短短20年成为20世纪美国的第二次财富爆炸时期。
美国经济的“黄金时代”
1945—1969年美国在这一时期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高峰。由于以原子能技术、宇航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为标志的新科学技术革命,在美国的兴起推动美国经济高度现代化的发展。加上美国现代企业组织的新发展,国家和国际垄断组织的新发展以及跨国公司的迅速崛起,美国成为高度现代化的超级大国,并开始向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化。
这一时期,世界上第一台台式电子计算机、第一只半导体晶体管、第一块集成电路都诞生在美国,因此美国一直是世界信息技术的领导者。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美国本国以及各国对信息服务的巨大需求。
也正是这个时期,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盟国提供了价值500多亿美元的货物和劳务。黄金源源不断流入美国,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38年的145.1亿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亿美元,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1945年12月27日,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国中的22国代表在《布雷顿森林协定》上签字,正式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从此,开始了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期。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它使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从此,美元就成了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
在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一样,经济虽有起伏,但从杜鲁门的“公平施政”到肯尼迪的“新边疆”政策和约翰逊的“伟大社会”政策,都在新的条件下不同程度地继续推行罗斯福的新政政策。由于采用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用财政支出和货币扩张来缓解衰退,经济的起伏要比战前平稳得多: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4.6%,生产率年平均增长3.2%;就业情况大为改善,其中,50年代的平均失业率为4.5%,60年代为4.7%;消费物价指数的年平均上涨率仅为2.5%。60年代,美国农业几乎全部实现了电气化,在经营管理上则实现了专业化、社会化。以致于有人将这一时期称之为美国经济的“黄金时代”。
13年“滞涨”重伤元气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其后五六十年代的繁荣时期后,70年代,美国经济又出现了与30年代相似的情况:经过多年的全速增长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开始下降,失业率达到影响社会安定的高点,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经济衰退也呈持续性。尤其是能源价格上涨、“次贷”危机愈演愈烈,从70年代后半期起,美国出现了“滞胀”的现象。
在“滞胀”阶段,美国共经历了4次经济危机,美国股市经过了6轮调整。这几次经济危机期间,在生产下降和失业率猛增的同时,物价不但没有下跌反而普遍大幅度上涨,成为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并存的独特经济现象。这种现象在美国经济发展史上较为罕见。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战争对美国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刺激正逐渐消失,而科技发展在当时也处于低潮,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贸易额开始下降,美国从1971年首次出现了13.03 亿美元的对外贸易逆差。此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处于转型期的货币政策不但没有刺激经济增长,反而如“火上浇油”。
此外,随着美国经济竞争力逐渐削弱,其国际收支开始趋向恶化,出现了全球性“美元过剩”情况,各国纷纷抛出美元兑换黄金,美国黄金开始大量外流。到了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再也支撑不住日益泛滥的美元了,尼克松政府被迫于1971年8月宣布放弃美元与黄金的直接挂钩,实行黄金与美元比价的自由浮动。1973年2月,随着美元的进一步贬值,无法继续承担固定汇率的任务,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崩溃。之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逐步由价格目标向数量目标过渡。但是,受到凯恩斯主义的影响,美联储在实际操作中,仍是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体系的首要地位。因此,在此转变阶段,货币政策不稳定,利率波动较大,最终导致了货币供应量过大。再加上银行信贷业务扩张,油价高企和粮食紧缺推动了本来就高企的通货膨胀。
“滞胀”对美国经济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从1969年12月爆发经济危机,到1982年12月经济复苏为止,美国约有13年的时间停留在滞胀的阴影下。平均每3年多就有一次衰退,实际GDP平均增长速度只有2.9%,而其它时期的经济增幅平均为3.87%至5.69%。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前所未有地高涨。
1979年沃尔克就任美联储主席,强力提升美元利率。高息的强势美元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资本流入美国,将美国推入强势美元时代。1981年,罗纳德·里根当选美国新一届总统,里根政府认为,国家对经济过度干预,限制了经济活力,是造成经济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为了对付“滞胀”,里根政府改弦易辙,采用了四个措施:稳定货币供应量、减轻税赋、缩减开支、减少政府干预。最为有效的两条是稳定货币供应量和减少政府干预。经过里根政府的持续努力,美国终于1983年迎来了新的经济增长高峰。
新经济促美国引领全球
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世界经济而言,没有什么比美国“新经济”的出现与发展更引人注目、影响力更大了。在这期间,美国的经济运行机制、经济产业结构和经济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这些变革不但使美国迎来一个新的经济扩张期,而且使美国经济脱胎换骨,连续创造出一个连美国人自己都不敢相信的经济增长奇迹。
1992年以后,克林顿总统执政期间,美国迎来了新的经济大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美国股票市场起起伏伏,但技术产业却始终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
克林顿上任后,把重振美国经济列为其最优先和最根本的任务,在执政一个多月时间里就接连推出“一揽子经济复兴计划”、技术产业政策以及对外贸易政策。核心是大力削减财政赤字,实施有增有减的财政政策;坚决制止通货膨胀,实行稳定、连续、中性的货币政策;加强经济外交,实行开拓国外市场为核心的贸易政策,扩大出口。并直接推动产业技术进步。此外,还提出提高能为利用效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计划。在医疗保健制度方面作了重大改革,提倡尊重工作与家庭,重视城市建设等等。
在克林顿产业政策促进下,1990年代中后期,充分展示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强大威力。信息技术及高新产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整个美国经济快速增长,而网络信息的发展又为美国的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必要条件。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投资活动的增多以及国际资本市场的开放,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经济波动的传导渠道越来越多,一国的经济变化会很快传导到他国,带来世界经济的同步波动。作为世界经济领头羊的美国经济的波动对世界各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这期间,对科技创新的长期重视,在90年代直接引发了一场高技术产业发展大潮,导致了整个90年代美国经济和科技的繁荣。因特网从一个军用网络崛起为一个全新产业,成为经济发展和知识交流的全新工具,就是一个典型证明。其标志就是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产业的勃兴。据估计微软公司的资产已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产值的总和。
以信息革命为先导的科技创新,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使美国经济结构完成了向知识经济的跨越。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在增加就业、带动出口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1996至2000年,美国的实际经济增长有28%归功于信息技术制造业,虽然该行业在各经济部门中占据的比重仅为7%。90年代后期,美国劳动生产率的高速增长有三分之二受信息技术行业驱动。新经济的迅速成长,也极大地推进了美国工业制造部门、服务部门和流通部门的发展。克林顿经济学所提倡的政策主张为美国经济取得稳定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
次贷危机摧毁了“美国梦”
21世纪一开局,美国人就猝不及防地挨了“三记闷棍”:先是互联网泡沫破裂,美国新经济紧急刹车;接着是“9·11”恐怖袭击;接踵而至的是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其影响范围之广、危害程度之深史所罕见。2000年下半年,美国经济结束了自1991年3月以来长达10年的高速增长期,步入了下滑通道。
据美国网络兼并公司调查,到2000年底约有210家上市的网络公司停止营业,约占上市网络公司总数的60%左右,就业市场上,大量与互联网、计算机相关的职位被削减。2000年3月10日,美国纳斯达克指数达到它有史以来的峰值5132.52;到2002年9月30日,指数下跌到1172.07点,下跌幅度近80%。其它指数如道琼斯和S&P500也出现了深幅度的下跌,股票市值蒸发6万亿美元。随着股票市场大量市值被蒸发、经济出现衰退,微观经济中许多被掩盖的问题不断暴露。安然公司、安达信会计事务所、世界通信、默克公司等美国著名公司纷纷出现诚信危机。期间还发生了911恐怖袭击事件。
美国政府为挽救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紧急拨款400亿美元用于反恐和经济重建计划,并向航空、保险业提供150亿美元的援助,2001年-2002年美联储先后12次降息,提出了10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等各种方案用以挽救美国经济。经过多方干预,美国经济重现曙光:2001年第四季度GDP止跌略升,经济增长率达到1.4%,各项经济指标也似乎表明美国经济出现了触底反弹的迹象。然而,布什总统为对抗科技网络股泡沫化及庞大军费引起的经济问题,而大举降息、放松银根、推高股市和房市,为日后次债风暴创造了最佳的环境。
2003年,在低利率政策下,联邦基金利率已经降低到1%,达到46年来的最低水平。超低的利率促使美国的企业与家庭开始大量贷款对房地产进行投资,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供销两旺的火暴局面。美国房贷发放数额、房价、房地产销售量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全面飙升。同时,美国的金融创新,即次级贷款、次级债券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使得美国中低收入阶层在没有良好信用和不需要很多首付款的情况下就可以买房子,进一步刺激了美国人购房的积极性,推动了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繁荣,也支撑了美国经济的强势发展。
然而,流动性在推高房价的同时也带来了物价上涨的巨大压力,这迫使美国从2004年6月以后变更了利率政策,结束了从2000年开始的一轮降息,开始收缩银根,试图缩小流动性。从2004年开始,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2006年8月宣布将基准利率继续维持在5-25%的水平。利率提高使很多购房者望而却步,大量炒房资金也撤出市场,房价开始下跌。持续提高的利率导致80%的次级贷款持有者每月的还款数量在不到六个月的时间里增加了30%-50%。而付不起按揭并被处以罚款的贷款者大量涌现,他们所抵押的房屋被收回拍卖重新进入市场,这又增加了供应量,导致房价进一步下跌,这成为次贷危机的导火索。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贷供应商新世纪金融公司因巨额次贷损失宣布破产,美国金融危机正式拉开序幕。随着“多米诺骨牌”效应的上演,这场危机越演越烈……
这次经济危机,一方面让美元的世界货币霸主地位受到了挑战;另一方面也使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