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压力迫铁道部尝鲜私募债 融资成本不断攀升
随着债务还本付息压力加大,铁道部不得不屡次开辟融资新渠道
从短期融资券(下称“短融”)到中期票据(下称“中票”),再到超短期融资券(下称“超短融”),铁道部在债务融资领域一直走在前沿。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下称“交易商协会”)日前公布,批准铁道部在银行间市场发行50亿元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使其再获融资新渠道。
此前有媒体报道,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国有大银行根据监管部门风险预警,针对“铁公基”等大客户取消或减少贷款利率优惠,对铁道部贷款恢复或接近基准利率。
国有四大银行中报也显示其对铁道部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接近15%监管红线。
种种迹象表明铁道部从传统银行体系获得贷款难度上升,成本提高,而随着现有债务还本付息压力加大,铁道部不得不积极拓展融资渠道。
《铁道部2011年上半年主要财务及经营数据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铁道部总资产3.57万亿元,总负债2.09万亿元,资产负债率为58.53%。
屡屡试水新工具
根据交易商协会发给铁道部的通知书,铁道部发行定向工具注册金额为50亿元,注册额度两年内有效,由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担任联席主承销。在未来两年内,铁道部可分期发行定向工具,不过首期发行须在注册后6个月内完成。
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简称“定向工具”(PPN),俗称“私募债”,仅针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特定机构投资人发行,不向社会公众发行,在特定机构投资人范围内流通转让。
据交易商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区别于公开发行方式,非公开定向发行由发行人与投资人通过达成《定向发行协议》,协商确定信息披露具体内容及方式。
今年5月4日,五矿集团、国电集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130亿元定向工具。交易商协会当时称:“首批非公开定向工具发行成功,标志着中国定向发行市场扬帆起航。”
目前交易商协会总共批准了12家机构发行私募债。其中,北京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中心于9月2日发行了50亿元定向中票,专项用于支持保障房建设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私募债,铁道部还是首批三家试水发行超短融的机构。去年12月,铁道部与中石油、中石化一道,分别获得了800亿元、1000亿元和300亿元的超短融注册额度。今年以来,铁道部总共发行了5期超短融,累计发行量650亿元。
中央结算公司的一位人士向记者指出,所谓注册额度,指的是已发行未兑付的债券余额不得超过该水平,并非累计发行金额上限。
融资成本不断攀升
即便不考虑总额更为庞大的银行贷款,单就铁道债到期还本付息,铁道部偿债压力亦正在显现。
披露在中国债券信息网的公告显示,从7月30日到8月22日,铁道部面临5只债券的到期,累计金额550亿元,包括去年发行的2只1年期短融,以及今年初发行的3只180天期超短融。
为了应对这些到期债务,从7月21日至8月18日,铁道部原计划通过2011年第三期短融(200亿元)、第四期超短融(200亿元)以及第五期超短融(150亿元),筹资550亿元。其中第三期短融意外遭遇流标,最终仅发行187.3亿元。
与此同时,新债成本不断攀升。据披露,铁道部去年8月发行的2010年第五期短融利率仅为2.56%,但其今年7月发行的2011年第三期短融利率却高达5.18%,二者相差1倍多。今年初铁道部连续三期超短融利率均为3.92%,而最近两期超短融利率分别为5.55%和5.25%——尽管期限已经由180天缩短至90天。
分析认为,除了货币紧缩导致资金利率上升,铁道部糟糕的财务状况,以及“7·23”事故带来的信任危机,均引发投资者“用脚投票”,推高了铁道部发债成本。交易员们表示:“铁道债已经和普通AAA债券收益率一样了。”
实际上,在动车事故发生后,一家大型货币经纪公司将铁道债“踢出”了信用利差样本。该公司固定收益负责人向记者解释称:“铁道部本身不确定性太大,其发行的债券风险补偿不好计算,也就无法准确估算信用利差。”
中金公司分析认为,铁道部债务融资难度加大、成本上升,与铁路本身资产负债率的上升及盈利能力的下降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供需状况的恶化会推动其收益率中枢逐步上升,与普通AAA间的利差将明显缩小甚至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