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投资者看来,通胀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防通胀已经成为今年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只要通胀高企,政策就难以放松,市场就难言乐观。但如果仔细对通胀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可能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在我看来,至少有以下四个关系是需要思考的。
首先,是同比和环比的关系。今年市场对通胀的一个普遍预测是前高后低,上半年通胀压力大于下半年,这主要是针对同比数据而言的。但同比数据有个重大缺陷,就是受到基数的影响。市场是具有前瞻性的,影响市场的是通胀的变化速度,但这个变化速度用同比数据是无法有效衡量的。国家统计局从今年起将开始公布一些重要指标的环比数据,这是一个很大的改进。从同比的角度来讲,今年CPI前高后低仅仅是一个计算的结果,并不意味着通胀压力前重后轻。即便从同比来看下半年CPI涨幅确实会下降,但如果新涨价因素明显使得CPI回落的速度较慢,市场仍然会作出反应。
其次,是通胀数据与真实通胀环境的关系。CPI在很多时候都是比较滞后的指标,如果要前瞻性的看待通胀环境的变化,并判断政策走向,需要观察包括PPI、重要产品的产能和供求等多方面因素,并结合实际感受去做出判断。
再次,是通胀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未来10年,中国的通胀中枢比过去10年上一个台阶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如果通胀能维持在3%-5%的区间,同时伴随8%-9%的经济增长,仍然是一个完全可以接受的组合。所以我认为未来几年市场对通胀的容忍度会有所提高,但无论对居民还是对政策制定者都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一些关键经济变量,如利率水平、债券收益率、资金成本等也需要与通胀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目前这个过程正在进行之中。
最后,是通胀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宏观政策的作用是熨平短期经济波动,但对于结构性因素或突发的供给层面冲击引起的通胀是无能为力的。而考察目前我国通胀的动因,其中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一个因经济结构变动而产生的中长期问题,而气候、中东局势等因素带来的食品、能源价格的波动属于外部冲击,这些都不是货币政策所能解决的,也带有短期性,相信决策层在制定政策时对这些问题也会有所考虑,因此简单的将通胀高低与紧缩力度强弱画上等号是不可取的。
由以上的几点思考推导出的结论是,就通胀对市场的影响而言,我认为目前通胀的警报并未解除,但未来几个月CPI同比涨幅可能高于5%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关键的时间窗口在二、三季度,未来新涨价的因素——包括房租、粮食收成、猪肉、公共产品提价、大宗商品涨价对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的传导等,才是需要密切关注的。按照目前CPI的走势,全年尚不会显着高于4%的调控目标,所以暂时不用过于担心政策过度收紧的问题。如果二、三季度出现新的涨价因素会导致全年CPI涨幅超过5%,那么必须引起警惕,政策面临过度收紧的可能。另外,从中期来看,未来通胀温和走高可能是一个大趋势,市场对通胀的容忍度会逐渐提高,5%以内的通胀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当新的平衡逐渐实现的时候,即便是4%-5%的通胀也不会再成为市场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