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副行长王永利7月2日对社会融资总量这一货币调控新指标表示质疑。“我个人对社会融资总量的概念一直持怀疑态度,如果说整个社会的融资结构怎样是可以的,但是从货币总量的控制上讲,融资总量是唬人的。”
王永利是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做出上述表述的。他表示,在间接融资的方式下,银行存款会转化为贷款,产生货币的乘数效应。衡量货币投放,仅有银行贷款是不够的,应该有广义贷款的概念,所有间接融资的方式都应该纳入进来。
“社会融资总量”这一全新指标由中国央行于今年4月14日首次发布,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度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根据中国央行4月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加4.19万亿元,同比少增3225亿元;而从2002年到2010年,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已由2万亿元扩大到14.27万亿元。
根据央行的定义,社会融资总量包含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信托贷款、委托贷款、金融机构持有的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的赔偿和投资性房地产等;银行承兑汇票、非金融企业股票筹资及企业债的净发行;贷款公司贷款、产业基金投资等。
但王永利7月2日还称,社会融资总量所包括的银行承兑汇票仅仅是银行给一个信用,而没有实质性的货币投放。他说,应该将广义的货币投放总量作为货币投放总量的控制标准,间接投资的总量不能超过广义货币总量的50%,也就是贷款派生的存款不能再贷款。应该将这作为一个长期目标,也可以作短周期的调整。
王永利还称,实际上,中国是金融危机后货币投放增长最猛的国家。广义货币供应至今年5月已达76.34万亿元。若扣除正常的存款准备金(按6%左右计)和央行票据,额外还要冻结14万亿元左右。这14万亿元资金闲置,他认为就是货币超发的具体表现。
此前,不少分析人士认为,社会融资总量有可能代替新增人民币贷款和M2(广义货币)成为货币政策调控的新指标。今年2月17日,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还撰文解释了社会融资总量作为货币调控新指标的优越性,其认为近年来,中国金融总量快速扩张,金融结构多元发展,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不断创新,证券、保险类机构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加大,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贷款表现出明显替代效应。之前的指标M2和新增人民币贷款已不能完整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也不能全面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总量。而中国社会融资总量与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CPI的关系更紧密,相关性显著优于新增人民币贷款。
但“社会融资总量”这一指标也受到部分市场人士的质疑。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鄂永健昨天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说,社会融资总量作为新指标存在不足,比如民间借贷、FDI(外商直接投资)等数据都没有被统计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