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3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国务院批复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抓住难得历史机遇,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思路,强化措施,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创造性开展工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在2010年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势头,生产总值达到3295.5亿元,同比增长12%。前三季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24.6亿元,同比增长22.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8%;实现进出口总额171.6亿美元,增长27.3%;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86.3亿元,增长29.7%,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长速度快、投入力度大、质量效益好、发展后劲足的鲜明特点,已成为推动全省转方式调结构、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强大引擎。
一、深化认识明确思路,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已成为全省共识。各级各部门站在国家战略层面和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高度,紧密联系各自实际,通过召开会议、组织培训、深入调研、加强宣传等多种形式,引导党员干部群众深刻把握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发展重点和目标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发展思路、凝聚各方共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已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平台。今年初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为促进蓝黄“两区“融合发展、错位发展、一体化发展,形成国家战略集聚效应,进一步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省委省政府及时调整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领导的“两区“建设领导小组,召开了“两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及专题会议,开展了由三位省委常委带队进行的实施蓝黄两大战略督促检查,建立了省政府领导分工负责的重点工作协调推进制度,形成了上下畅通、左右协调、推进有力的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规划》实施意见和金融支持黄三角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支持政策,目标任务进一步细化,措施手段进一步强化;组织编制了30项专项规划,形成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指导体系;与12个国家部委签订了共同推进黄三角建设的战略合作协议,为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实现跨越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委托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等研究机构,围绕5个重大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努力增强黄三角发展的智力支撑。
各地根据国家《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紧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编制完成了市级发展规划和一批专项规划,出台了含金量高的支持政策,健全了监督考核机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起步扎实、进展顺利、成效显著、特色突出。东营市坚持黄蓝融合、海陆统筹、一体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形成了“一带一轴两极三城六区十园“的开发建设格局。滨州市确定了突出四大发展亮点、建设五十个特色园区、做强六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思路。潍坊市重点突破北部滨海新区,努力打造新兴高端产业的集聚区和蓝黄融合的示范区。淄博市高青县着力建设以高效农业、新材料为特色的“一园三基地“。烟台莱州市突出“高效、生态、蓝色“特点,构建起了“一港五区“的产业发展载体。德州乐陵、庆云两县(市)也依托黄三角建设战略平台,确立了在更高层次上推动科学发展、转型跨越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二、扎实推进未利用地开发,积极拓展发展空间。把未利用地开发作为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拓展全省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和搭建区域合作平台的重要手段,摆上重要日程,努力将黄三角地区的发展潜力尽快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全面调度核查,针对黄三角地区792万亩未利用地中适宜开发的482万亩土地,研究提出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综合开发“的总体开发思路。根据省部合作协议和黄三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规划》,省政府出台了《黄三角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的意见》,明确了10年开发200万亩、今年启动开发35万亩的目标任务;设立了东营、滨州“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试验区”,给予“先行使用,年底核销”、支持发展“飞地经济”等优惠政策,并安排4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两市设立了专门开发机构。东营、滨州两市扎实推进未利用地开发试点,深化未利用土地管理改革创新,探索制定了未利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控制标准、评价体系与考核制度。今年10月,黄三角未利用地开发在东营市河口区新户镇率先启动,开发规模12.52万亩,预计新增耕地3.95万亩,一期工程开发10470亩,计划投资4288万元,新增耕地6924亩。东营市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在市属开发区划定了建设用地备用区,理顺了生态旅游区土地管理体制,为黄河入海口90.76万亩土地办理了使用权。
三、强化载体建设,重大项目和园区建设扎实推进。坚持以培植特色优势产业为目标,大力加强重大项目和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高效发展。省里研究制定了现代海洋和高效生态特色示范园区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暂行),实行分类指导、集中培育、挂牌奖励、动态管理,加快推进园区转型升级。一是四大临港产业区建设全面展开。东营临港产业区着力培植海洋化工、海洋新能源、石油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我省第一个百万吨保税罐区项目-- 海欣仓储连片建设的3万吨级的大型储油罐以20天1个的速度拔地而起。滨州临港产业区50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内三横七纵路网工程快速推进。潍坊北部临港产业区“一城四园”建设进展顺利,创建国家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取得积极进展。规划面积500平方公里的莱州临港产业区已初步形成以七大产业为主导的基本体系框架。截至今年6月底,四大临港产业区进驻企业总资产达到897.7亿元,实现总产值443.6亿元。二是特色园区建设步伐加快。按照生态、特色、高效的原则,明确定位,科学布局,重点扶持,各类特色园区规划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东营、潍坊滨海、邹平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营大王、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升级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截至目前,29家省级园区进驻企业7162家,1-7月份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分别为7828.4亿元、759.5亿元。已形成各类特色园区85个,其中特色工业园55个、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28个、现代服务业园2个。东营胜利工业园已成为全国产业集中度最高、行业科技水平领先的石油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广饶县橡胶轮胎产业园产能占全国的20%以上,博兴商用厨具产业园入驻企业850多家,惠民县绳网产业园年产各类绳网25万吨,这些特色园区在各自领域都位于全国前列。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高效生态为特色,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省政府设立了 “两区”建设专项资金,今年已安排6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黄三角地区加快发展,在重点调度计划投资450亿元的100个循环经济项目基础上,筛选确定了20家重点调度支持企业和120个重点建设项目;组建了黄三角产业投资基金,首批募集资金48.9亿元并已与新能源、新材料等6大领域的47个项目签订了投资意向;与国家开发银行等8家金融机构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制定了《山东省对银行支持“两区“建设奖励资金管理办法》,积极引导信贷倾斜。前三季度黄三角地区新增贷款446亿元,较年初增长15.4%,占全省的13%;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县域覆盖率达到92.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一是高效生态农牧渔业优势凸显。大力发展绿色种植业、生态畜牧业和生态渔业,着力推进国家科技农业示范园建设,全区高效生态农业初具规模。规划总面积30万亩的东营市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是全国最大的单片滩涂养殖区,目前已建成高标准海参池9万亩,年产值7亿多元。黄河三角洲百万亩天然草场开发暨全国重要生态养殖和畜产品活体储备基地项目正在筹备建设。二是环境友好型工业发展步伐加快。传统工业改造步伐加快,石油产业和盐化工产业走出了油盐一体化的新路子,延伸了产业链条并降低了污染和能耗;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结构进一步优化。鲁北化工生态工业园、西王集团工业园、胜利工业园区等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东营、滨州、潍坊、淄博、烟台五市被列为省级“两化融合”实验区。三是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围绕“一轴、两核、三带、四园”展开服务业布局,逐步形成了层级结构分明、功能完整突出的服务业空间布局架构。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文化旅游业等重点服务产业加速发展。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园、寿光蔬菜商贸物流区、惠民孙子文化旅游区等6个省级重点服务业园区的集聚和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四是冷链产业科技示范工程的带动效应逐步展现。启动实施了总投资1.95亿元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冷链产业科技示范工程,初步构建了以信息技术和冷链技术为支撑,涵盖黄三角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冷链物流、终端消费等环节的冷链产业物联网管理平台,有力地推进了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示范工程的实施可覆盖就业人数11万人、带动增收近20亿元。五是科技的支撑与引领作用不断增强。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试验区获得国家批准,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园及其“生态谷”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黄河三角洲6市19县联合成立了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突破了盐碱地暗管改碱、生物质能源等核心技术。
五、大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支撑能力不断提升。按照突出重点、适度超前的原则,积极推进黄三角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港口方面,东营港投资15亿元的一期扩建工程全面完成,2×3万吨级码头投入运营,2×5万吨级码头建设进展顺利。滨州港全长58公里的引堤主体已经完成,疏港一级公路正式通车,2×3万吨级通用散货码头年底建成投入使用。潍坊港已建成3个万吨级码头,实现一类口岸开放。莱州港一期扩建工程竣工投运,投资22亿元的二期扩建工程加快推进,2个10万吨级和2个5万吨级通用泊位等一批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在莱州港已经成为国家重要港口重点港区的基础上,东营港、滨州港、潍坊港由一般性港口上升为区域性重要港口。公路方面,荣乌高速东营段建成通车,滨德高速公路今年年底建成通车。“济南-乐陵”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已完成,已启动征地拆迁;沿海高等级公路、“济南-滨州-东营”、“埕口-沾化”、“潍坊-日照”高速公路和孙武黄河大桥正在开展前期工作。铁路方面,德大铁路已全面开工建设,黄大铁路、滨诸铁路、益羊铁路西移、寿平铁路高青支线和莱州港、东营港、潍坊港疏港铁路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机场方面,东营机场4D级改造全面完成,潍坊机场迁建项目正开展前期论证。水利和能源设施方面,南水北调和胶东调水干线工程加快推进,簸箕李、打渔张、刘春家、马扎子、常家镇灌区工程全部完工;双王城、南侯等平原水库开工建设。投资100亿元的华电国际莱州电厂建设进展顺利。黄岛-潍坊、莱州-昌邑输油管道竣工投运。生态建设方面,2个国家海洋公园、5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无棣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方案获得国家批准。启动实施了“三网“(林网、水网、路网)绿化工程、百万亩湿地修复工程、黄河刁口河流路生态调水工程等一批重大生态建设项目,促进了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东营市“三网“绿化工程截至目前已植树9649万株,新增绿化面积87万亩;百万亩湿地修复工程已完成20万亩;断流34年的刁口河流路重新恢复过流,河口湿地水面面积增加了6.84万亩。
六、坚持改革开放,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创新。适应实施蓝黄两大发展战略的需要,坚持先行先试,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完善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创新园区发展体制。下放管理权限,强化政策倾斜,从财税、投融资、要素保障、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给予园区更大的自主权,园区发展活力不断释放,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二是创新区域合作模式。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作为一个开放体系,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密切与省内外其他地区的合作,做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庆云县与天津市红桥区共建的红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10年1月揭牌运作以来,已签约引进天津传茂热能、航天碳材料等13个项目,总投资142亿元,成为我省第一块“飞地经济区“。乐陵市与天津塘沽区联合建设的循环经济示范园目前已经完成了总体规划。三是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建立完善了工作推进机制,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和完成时限,并列入重点督查事项,定期进行调度和通报。各市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纳入综合考核体系,并赋予较高权重,发挥了政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四是创新政策支撑体系。按照《规划》和《实施意见》要求,积极完善财税、金融、土地、环保等政策,推动产业向高效生态发展。《规划》确定的17项重大政策和事项已有11项取得突破,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七、积极开展宣传推介活动,黄三角建设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有效提升。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营造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良好氛围。一是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专题活动。先后举办了以黄河三角洲发展为主题的国际论坛、院士专家高峰论坛、海峡两岸知名企业家对接活动、黄河三角洲环境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既集思广益促进了发展,又聚焦了各界人士的关注点。开展了全国网络媒体采访、黄河三角洲科学考察、世界500强企业黄河三角洲行、香港媒体集中采访等大型活动,黄河三角洲在海内外的影响不断扩大。二是与重要媒体的合作不断深化。加强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国家和省内重要媒体合作,不断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专版、专栏、专题等形式,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进行了深入宣传报道。与新华社山东分社、大众日报社合作,开通了蓝黄两区建设官方网站,为黄三角地区经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三是组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市场推介。先后在北京、上海、温州、西安、香港、台湾等地组织了经贸洽谈和项目推介活动。2010年北京黄河三角洲建设恳谈暨项目推介会签约项目77个、金额2610亿元。四是黄三角经洽会的平台作用逐步增强。先后在东营和滨州举办了两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经贸洽谈会,黄洽会的载体功能不断提升。第二届黄三角经洽会签约项目160个、金额2096亿元,与来自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的45名博士签订了56项合作协议。黄河三角洲地区正在成为投资兴业的新热土。今年1-8月份,黄三角地区实际到账外资11.2亿美元,同比增长88.9%,比全省平均增速高46.5个百分点。
虽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和不足。主要包括:一是优势产业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园区载体功能需要进一步提高;二是重大支持政策和事项落实任务依然较重,争取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三是未利用地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开发利用需要进一步规范;四是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相对粗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需要进一步加强。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规划》确定的任务目标,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线,紧紧围绕特色产业培育、重大政策落实、未利用地开发利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重大活动组织等关键环节,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大力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早见成效、大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