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政府及央行都明言反对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即斥资购买美国长期国债。这恐怕是出于各国的自身利益,但笔者认为,美联储再次大量购买国债也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美联储为其进一步公开市场操作辩护的常见理由是,这样可经由增加银行准备金(即高能货币)而提升银行放贷。美国经济复苏放缓,一个原因即银行惜贷。然而,过去几年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创造出超万亿美元的额外储备,并没有使银行贷款迅速增加。相反,银行积累了大量的超额准备金。银行储备超过了与其存款相应的抵押要求。
鉴于银行已持有大量储备,而且利率极低,很难理解额外储备真能大为增加贷款。制约借贷市场的一大因素是,借款人和贷款人同时认为存在较大的投资风险。这部分缘于政府政策的影响,如医疗保障和金融改革法案,以及增加高收入和资本利得税的建议——这将提高商业成本,减少投资者的税后收入。当然,这种看法也许会因近期美国中期选举而改变。大批国会议员都声称,要减少税收,缩减政府规模。但对投资环境存在风险的看法不会因此改变。
第二轮量化宽松饱受质疑的另一个原因是,该政策将最终加剧通胀。要不了多久,美国经济会加快复苏的步伐,银行贷款将大幅增加。届时,美联储创造的美元储备将通过银行贷款而变成企业和家庭的现金,如货币及活期存款。因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而造成的通胀,将远远超过美联储的预期。除非美联储大规模抛售危机期间积累的数万亿美元资产,否则无法抑制货币的增长。
其实,美联储握有控制通胀蔓延的工具。它可以出售新增美元资产,减少银行储备。但是,问题在于美联储是否有政治意愿。美联储的任何努力,包括出售资产、减少储备,不仅会抑制通胀,而且会降低经济增速。因此,美联储缩减公开市场操作将面临巨大政治压力。美联储是否会屈从,这取决于其主席伯南克的政治意愿。也许他会,但我猜测双方将达成妥协,即美联储紧缩银根,但会低于它所希望的程度。最终的结果将是更大的通胀,超过经济增长的需要。
各国央行和货币市场的其他参与者纷纷预计,美国商品价格最终将大幅升高。这就是为什么它们一直在努力减持以美元为主的资产,以免因通胀导致其实际价值下降。反过来,这些举动降低了美元对欧元、日元和其他货币的比价。随着实际通胀大幅提高,美元汇率下跌将降低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这反过来又将刺激美国的出口需求,降低美国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然而,一旦通胀起来后,情况往往会逆转:对美国出口的需求将下降,而美国本土的进口需求将上升。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试图为购买数千亿美元长期国债的计划辩护。他表示,此举的部分目的是把长期利率降至短期利率的水平——短期利率目前已近于零——从而刺激长期投资。大量购买长期国债,确实能降低长期利率,但效果不会太大。这是因为,长期利率本质上是当前和期望的短期利率的加权平均值,只是为了与更大的风险、长期国债更低的流动性相匹配,才被调高了。这意味着,长期看来,利率收益曲线的走向主要由这些基本要素确定,短期或长期内资产的相对变化,对长期利率的影响则小得多。
11月4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华盛顿邮报》撰文表示,“美联储自己无法解决所有的经济问题。”美国经济复苏放缓,不应归咎于美联储的政策,也不能靠另一轮公开市场操作解决。这就是我主张美联储应该缩减,最好是撤销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