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济南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济南分站 >> 本地资讯 >> 紧缩暂难放松 调控手段或微调

紧缩暂难放松 调控手段或微调

来源:中国证券报 编辑:豫言 2011年05月30日 07:58:12 打印

导读: 有些钱通过银行是收不回来的。从房地产行业开始成为中国经济支柱产业,各种炒房资金进入房地产后,做实体经济的“有钱人”就发现,“投机炒作”远远比做实体经济赚钱。再加上近期中小企业多种“荒”齐压身,倒闭潮再现,使这种“投机炒作”心理加剧。

  随着各项缴款与月末考核影响的淡化,货币市场资金面已经度过最为紧张的阶段。不过,考虑到政策累积效应与潜在的监管压力,未来资金利率中枢上移应是大势所趋。分析人士表示,为避免未来资金面系统性风险,平滑年内到期资金分布,数量工具过于倚重准备金率的现状应该得到改变,紧缩政策存在一定的调整空间。但由于通胀层面的超预期风险增加,预计紧缩政策还不会出现明显的放松。

  资金面紧张有望缓解

  持续紧绷的银行间资金面,终于在上周后半周出现了松动。5月27日,资金利率连续第二日回落。质押式回购隔夜利率(R001)报2.85%,与本轮上涨的峰值5.01%相比回落了217个基点。当日隔夜回购成交3035亿元,基本回升至缴款日(5月18日)前期的水平,显示机构融出资金的意愿明显增强,资金紧张局面得到初步的缓解。

  回顾这一波资金利率的脉冲过程,其与去年底、今年初的情形颇有几分神似。去年12月、今年1月“提准”前后,R001也曾经涨到过5%以上的水平。彼时,除去准备金缴款因素之外,年底指标考核与节日资金备付被认为是导致资金紧张的重要原因。当前资金紧张局面的产生,同样体现了众多不利因素的叠加影响。其中,上缴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导火索,而财政存款缴款、月末考核以及到期资金下降等因素更使资金面雪上加霜。

  随着季节性因素的消退,短期资金紧张局面有望逐步缓解。首先,准备金缴款冲击基本结束,月末考核也已临近尾声;其次,历史数据显示6月份财政存款往往是减少的;最后,未来三周公开市场单周到期资金将回升至千亿元级别,尤其是6月6日-12日当周高达2260亿元。因此,预计资金利率还有一定的回落空间。

  不过,未来资金利率中枢上移应该是大势所趋。一方面,持续的“提准”与潜在的日均贷存比考核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银行提高备付与存款竞争等行为对资金成本具有向上推动力;另一方面,6月份之后公开市场到期资金将显著下降。

  紧缩政策或微调

  自去年11月以来,准备金工具明显呈现出替代公开市场操作的倾向。法定准备金率按月上调,同时央行在公开市场进行投放操作,以缓冲法储缴存的集中冲击。如果央行坚持这一行为模式,那么6月份再上调一次准备金率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毕竟从机构承受能力的角度考虑,6月份再调一次存款准备金率的问题还不会太大。

  数据显示,6月份公开市场到期6010亿元,是今年到期资金量最高的三个月份之一。考虑到当月财政存款缴款因素将不复存在,如果新增外汇占款维持在3500亿元(今年前4月的平均水平)的级别,那么当月新增流动性将接近1万亿元,在央行灵活安排公开市场操作的情况下,银行间市场承受上调一次存款准备金率的问题还不大。

  不过,有分析人士认为,公开市场操作相比之下是更好的工具选择。当前准备金率已身处历史高位,这种“一刀切”式的调控方式的负面作用正在显现。未来若继续调高准备金率,其对银行体系流动性以及银行资产配置行为的不利影响将更加明显。与此同时,从平滑到期资金的角度,准备金工具的运用也应该受到限制。自7月份开始,公开市场月度到期资金将下降至3000亿元以下的较少水平。为保持到期流动性的合理分布,应该让短期工具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如果央行6月份继续上调准备金率,公开市场短期工具的使用空间无疑将受到限制,这将增添下半年资金面的系统性风险。因此,考虑到未来流动性管理的持续性,当前公开市场操作是相比准备金率而言更合适的工具选择,未来数量调控手段存在一定的微调空间。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货币调控基调将会立刻变化。由于通胀层面的超预期风险,紧缩政策还将维持一段时间。东方证券报告指出,与年内通胀先扬后抑的市场预期相比,未来CPI走势存在超预期的风险。一是猪肉价格在猪存栏量下降、供给不足情形下存在超预期上涨的风险。二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严重干旱的情形下,粮食价格涨幅有再次扩大的风险。近段时间这两个风险因素都增强。由于三季度CPI数据可能继续保持在高位水平,因此紧缩政策在三季度调整的可能性还不大。

  本网视点:有些钱通过银行是收不回来的。

  从房地产行业开始成为中国经济支柱产业,各种炒房资金进入房地产后,做实体经济的“有钱人”就发现,“投机炒作”远远比做实体经济赚钱。再加上近期中小企业多种“荒”齐压身,倒闭潮再现,使这种“投机炒作”心理加剧。

  一方面有意或者无意地打压了和居民消费关系巨大的中小企业,抑制了这些企业生产积极性,继续推高通胀;一方面通过紧缩政策想控制通胀,看着似乎有点矛盾啊。再加上,通胀除了有货币量增加引发之外,还有可能是由物品短缺造成。

上一篇:6月资金面宽裕 未来“钱景”不定

下一篇:国土部:若地价异常须一律上报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