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仍保持良好势头”,还是“大幅下滑”,分析机构普遍认为,9月份进出口增速应不会低于20%。但对于今年四季度乃至明年的外贸形势,大家则更多地表示“不容乐观”。
我国外贸真正需要面对的问题,不是今年增长的回落,而是今后几年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
未来中国出口可能存在两种发展路径:一是出口产品较好的实现了产业技术升级,则出口增速可能呈U型走势;另一种是出口转内销,则出口增速可能呈L型走势,但消费相对较好。
记者谢利在国外经济前景趋于黯淡的背景下,8月份中国进出口增速却超预期,令许多分析人士深感不解。一种观点认为,出口的强劲反弹可能预示着外围实体经济并不如资本市场和各项信心指数所昭示的那么差,未来出口将保持稳定增长;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由于进出口指标相对滞后于经济数据,因此,8月份进出口反弹只是一种“假象”而已。
由于8月份进出口数据表现“出乎意料”,各方对国庆节后即将披露的9月份进出口数据的判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野村证券发布研究报告认为,全球金融市场风波似乎尚未影响到中国外贸,鉴于加工类进口(进口的零配件主要用于装配加工,成品再出口)增速从7月份的10%加快至8月份的15%,表明9月份出口增长很可能仍会保持良好势头。“虽然我们仍预期疲软的外需最终会影响到中国的出口,但这一过程所需的时间可能会比最初预想的更长。”兴业银行(601166)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从工作日和基数来看,9月份进出口同比大幅下行的可能性较大,结合基础原材料及矿产资源近期的价格走势情况,预计9月份出口同比降至20.9%,较8月份下行3.6个百分点;进口同比降至23.2%,较8月份下行7个百分点。
无论是“仍保持良好势头”,还是“大幅下滑”,分析机构普遍认为,9月份进出口增速应不会低于20%。但对于今年四季度乃至明年的外贸形势,大家则更多地表示“不容乐观”。安信证券研究员尤宏业认为,进出口增速最近两个月的反弹是在国内外经济数据走软的基础上,而支撑数据继续走高的因素并不可持续。全球工业增速的继续回落以及由此导致的贸易实际增速和价格水平的回落,将造成中国出口增速持续走低。同时,随着出口的下降和价格水平的趋于正常,进口增速也会随之同步回落。他预计,到明年二季度,进出口增速都将回落至15%以下,并且可能有个别月份出现个位数的增长。
毫无疑问,欧美经济放缓将导致其需求减少,使中国未来出口面临极大压力。同时,贸易摩擦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也将给中国的出口带来严峻挑战。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李健表示,当前,国际经济环境正变得越来越严峻,欧盟和美国债务危机相继扩大,实体经济和就业增长难见起色。日本在大地震后重陷衰退,沉重的债务负担和电力短缺使其经济复苏前景黯淡。主要发达经济体缺乏解决危机的有效办法,在平衡预算、遏制债务违约蔓延和刺激经济回升之间很难作出抉择,各国之间政策协调也十分困难。因此,预计这一轮债务危机的消极影响在第四季度将进一步凸显,不排除引发新的金融危机和全球性衰退的风险。如果发达国家经济出现“二次探底”,发展中国家也很难幸免。事实上,8月份PMI出口新订单指数为48.3%,比7月份下降2.1个百分点。
李健认为,“今年四季度我国进出口增长预计将出现一定回落,不过由于前三个季度大幅增长已成定局,今年进出口所受的冲击可能不会很大”。
能否保持20%增速,很长时间以来已被看作是外贸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关节点。广州证券研究员王健超分析说,中国出口在2002-2007年连续6年保持了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出口曾在短期出现失速,2009年为负增长,但2010年很快就出现了强劲复苏,且势头一直持续至今。他认为,近年来经济学界和投资界对中国出口的悲观看法并不少见,但从2010年以来的数据发现,由于汇率方面以及纺织服装等行业出口超预期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出口并未呈现预期中的颓势。但对未来出口趋势,他认为,“未来某个时间段出现出口增速下降存在较大的可能性”。而在此之后,中国出口可能存在两种发展路径:一是出口产品较好的实现了产业技术升级,则出口增速可能呈U型走势;另一种是出口转内销,则出口增速可能呈L型走势,但消费相对较好。在这两种模式下,中国GDP增速在2020年底都有可能保持在6.5%-7%的相对高增速。“但不排除悲观预期的可能性,即既无法找到出口替代产品,又无法实现出口转内需的转型,则中国GDP增速在2020年底可能下降至5%左右”。
李健认为,我国外贸真正需要面对的问题,不是今年增长的回落,而是今后几年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可持续性一方面体现在外贸能否实现大体平衡增长,以缓解我国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另一方面是在要素价格大幅上涨、资源能源供给和环境承载力日益吃紧的形势下,能否加快培育和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进一步减轻外贸增长对低成本和资源能源消耗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