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和必拓等三大跨国矿商开始调低四季度铁矿石价格的时候,山西新临钢联的邱子明感觉自己看到了隐约的曙光:原料降价有助于企业打一个翻身仗。但曙光转瞬即逝——大批贸易商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反而不断提高到港矿石报价。
对于“阴魂不散”的矿石压力,邱子明“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熬出头”。在我国近70%铁矿石依靠进口的大背景下,这也正是全行业的共同困惑。
不过,随着宝钢、武钢、鞍钢三大钢纷纷踏上海外找矿之路,现在或许已经是黎明前的黑暗了。
武钢收获季
对于武钢来说,今年8月8日开始到年底,都是收获的秋天。
当天,从巴西抵港的16.2万吨铁精矿在中国宁波北仑装卸倒运,这是武钢实施海外资源战略以来回国的第一船权益矿,意味着武钢今年的收获季节正式来临。
40天后,武钢与加拿大CLM公司合作开发矿山生产的16.2万吨铁精矿运抵武汉卸货。据武钢国际资源公司副总经理谢海平介绍,截止到今年年底,将共计有600万吨权益矿从巴西、加拿大等地运抵武汉,约占武钢今年矿石进口量的四分之一。50美元的价格(三大矿商的四季度报价约为130美元)将为武钢节省近3亿美元的采购费用。
按照武钢已经公布的“十二五”规划,2015年武钢的年产能将达到6000万吨,铁矿石年需求则在9000万吨以上。
巨大的原料缺口转化成为武钢海外寻矿的强劲动力。联合钢铁网的分析师胡艳平向记者解释道:“由于先天条件的影响,在中国钢企普遍受到原料制约的大背景下,武钢的劣势更加突出。”所谓劣势,一方面武钢远离海港,运费要比临海的宝钢高得多;另一方面武钢自产矿石比例又远不及鞍钢。情势所迫,武钢不得不为自己未来的矿石需求及早布局。
2008年下半年尤其是2009年以来,武钢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先后采取购买矿权、股权,合资、独资、参股等多种经营方式,在马达加斯加、加拿大、巴西、委内瑞拉、澳大利亚等国投资铁矿石,当年所获权益矿资源量达30亿吨。因此,业界普遍将2009年称为武钢的“矿石年”。按照目前速度,五年后武钢海外资源量预计达到100亿吨。
预计到“十二五”规划结束时,权益矿能满足武钢75%的需求,加上自有矿山,将可满足武钢全部所需。因此,武钢总经理邓琦琳信心十足地表示:“届时,武钢将不再从海外铁矿石开发商手中进口一吨铁矿石。”
集中出海
在三大钢之中,武钢并非先知先觉者,当其在2004年第一次走出国门,联手其他几家钢企共同获得西澳州津布巴铁矿40%股权,拥有购买1200万吨铁矿石权利之时,宝钢已经享用海外矿石数年之久了。
与曾经依靠自有矿山为主的武钢相比,自己没有一两矿石的宝钢显然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因此在2001和2002年,当铁矿石市场还很不景气的时候,宝钢就分别与淡水河谷和力拓合资组建了产能分别为600万吨和1000万吨的宝华瑞矿山公司和宝瑞吉矿山公司,成为首家走出海外的钢铁央企。2007年,宝钢与澳大利亚矿石供应商FMG签订了为期10年的铁矿石合作协议。该公司将每年最多向宝钢提供2000万吨的铁矿石,此外双方将合资开发一块潜在开发目标为10亿吨的磁铁矿资源矿山。
但其后,宝钢的海外寻矿之路回归谨慎。
金融危机期间,当武钢在海外频频发力时,宝钢的海外并购没有太大进展。直到2009年8月27日再获实质性突破:宝钢与澳大利亚综合矿业公司Aquila签署股权合作协议,收购其15%股权并成为第二大股东,宝钢集团副总经理戴志浩进入Aquila董事会。
不同于宝钢的及早布局与武钢的高歌猛进,在开发海外权益矿方面,三大钢企中资格最老的鞍钢无论是起步时间还是走出去的步伐,都保持着与其年纪相称的稳重。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自产铁矿石比例较高的大型钢企,鞍钢所在地区周边探明铁矿石资源量达到88亿吨以上,潜在资源量可达170亿吨,占全国已探明铁矿石储量的13.04%,年产量在4500万吨左右,因此鞍钢相对沉得住气。
随着开采年限的增加,鞍钢现有矿山大多已进入产能衰减的高峰期,矿山生产能力的接续已成为制约鞍钢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鞍钢2006年起,也迈出了海外寻矿的第一步。当年,鞍钢联手澳大利亚金达必公司,对位于西澳州的卡拉拉铁矿进行风险勘探、选矿试验等可行性研究,并合资组建了卡拉拉矿业公司。其后鞍钢入股金达必公司,并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现已探明铁矿石可采储量超过20亿吨的卡拉拉铁矿建成后,每年至少可提供800万吨铁精矿。
随着三大钢的海外布局,以及中钢、中冶、中铝、五矿、河北钢铁等大型冶炼类企业甚至中铁物资等非冶炼类企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海外,集中向外看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目前中国企业除在澳大利亚、巴西等传统铁矿石资源国家之外,还在南非、蒙古、越南、哈萨克斯坦、柬埔寨、秘鲁、阿根廷等国的海外资源投资方面取得进展。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介绍,我国正在建设的海外铁矿石权益矿产能约为1.9亿吨,相当于我国目前进口量的30%。
“如果宝钢、武钢等企业的权益矿能按计划投产,确实有助于中国未来几年在矿石谈判中地位的逆转。”我的钢铁网总监徐向春表示。但他同时提醒,海外出行有风浪,地下寻矿有输赢,集中出海将遇到怎样的意外,还是个未知数。
成败得失
现在已没有人奢望海外寻矿路会一帆风顺,毕竟教训太多太多了。
“在走出国门之前,一定要对投资目的地有深入的了解。”分析师解释称,诸如澳洲、加拿大等矿石投资热土,矿石品位高,政局稳定,但进入门槛相当高,往往对意图进入资源领域的外资持排斥态度。相反,在非洲等国,虽然急切盼望外资进入,但是政局相对动荡、基础建设落后,矿石品位有限。
“武钢之所以能以后来者的身份而取得众所瞩目的成绩,就是因为武钢的投资策略比较稳健。”分析师认为,武钢的投资地区相对比较分散,非洲、南北美洲、澳洲都有,另外投资项目规模相对不大,不容易引起当地政府及相关企业的警觉。“中铝并购力拓就是因为太过于轰动而不易成功,因为相当多的外国政府和企业对中国央企的防范心理是很重的。”
分析师认为,武钢的分散低调布局策略值得借鉴,这也使得其五年内实现自给自足的目标极具现实意义。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钢铁分析师赫荣亮也表示,武钢、宝钢这种选择中小矿企进行合作的模式会成为今后中国企业海外寻矿的样本。
即使是选择中小矿企,也同样具备投资大、周期长、各种环境参数(如市场价格、经营成本和投资费、政府政策等)事前不明朗的特点。“因此,不要只看到储量和品位,忽略开采和运输难度,要综合考虑采矿的各项成本,比如基建投入、燃料等。”与张琳观点呼应的是,中信泰富数年前在澳大利亚投资的矿石项目,在修建选矿厂、球团厂、泥浆管线、港口设施、发电站等基础设施方面耗费了太多资金,致使该项目至今负债累累,运营困难,而且为中信泰富的整体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这些风险,遇到了只能徒呼倒霉。但有些风险,却会让你感到深深的悲哀。”一位武钢内部人士表示,“目前出海企业虽多,但事实上大家并不是一个集体,相互之间并不照应,甚至有时候会在招标会上短兵相接,互相抬价。”
对此,有专家表示,在外部风险大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海外寻矿时应该加强内部合作,一致对外,才能降低海外寻矿风险,使得各家企业权益矿的发展目标早日实现。而在此过程中,中钢协和行业龙头应发挥纽带作用。
未来可期
道路崎岖,但毕竟步步向前。
随着以三大钢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开始将更多的目光投向海外权益矿开发,中国在全球矿石供应格局中的地位终将发生变化。正如鞍钢董事长张晓刚所说的那样:“这需要一个过程,不会马上就彻底改变。”
这一过程将持续多长时间,目前说法不一。宝钢董事长徐乐江的说:“全球铁矿石供求关系估计会在2014年之前发生逆转,具体年份还要根据中国经济复苏的情况和全球经济是否会出现二次探底等综合因素考虑。”
对此,分析师称:“以三大钢的产量和矿石进口量在全国企业中占据的比重而言,一旦他们在未来三五年实现了自给自足,将对我国铁矿石进口压力带来极大缓解。更重要的是,由于这几家企业在行业中的标杆意义,随着他们海外找矿模式的日益成熟,将会影响更多中国钢企加入到这一队伍中。”
但单靠海外找矿,还不足以彻底扭转不利局面。所幸的是,除此之外,利好因素显然在逐渐增加。
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出台,下一阶段经济增长模式的更加理性,对于钢铁等基建材料的需求增量肯定会有所调整。随着《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指导意见》的逐渐发挥作用,未来几年内必然会组建起以三大钢企为主体的“3~5家产能在5000万吨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 的大型钢铁企业矩阵,产业集中度必然得到有效提升。随着节能减排政策的持续发挥作用,钢铁产能不会再大幅上升,对铁矿石的需求也将同步回落。
同时,国内矿山开采的进度也在加快。根据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按照目前国内矿山大力投资开发的速度,到2015年,我国自产铁矿石将达到11亿~12亿吨。另据分析师介绍,建筑、汽车用钢的报废周期约为10~15年,马上新一轮的报废高峰期即将到来。此前出台的《钢铁产业发展规划》就明确指出,要“逐步减少铁矿石比例和增加废钢比重”。
“当总量不再盲目扩张,权益矿、国内矿的供应逐步加大,废钢使用量稳步提升,那么中国必然能在三五年内占据铁矿石进口谈判的主动地位。毕竟长远来看,铁矿石还是供大于求的。”显然,对于铁矿石的未来,分析师很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