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济南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济南分站 >> 本地资讯 >> 中国是否进入“高通胀”时代?

中国是否进入“高通胀”时代?

来源:国际在线 编辑:豫言 2011年09月22日 10:15:29 打印

导读: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政府并没有因为管理通胀预期、控制食品价格过快上涨,而减少对农业的政策扶持。相反,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力度以及提高粮食的最低收购价等,标本兼治来缓解中国结构性通胀上升的压力。

  中国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2%,环比上涨0.3%。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7.3%,环比上涨0.1%。虽然因基数原因同比涨幅有所回落,但环比涨幅依然高企。一时间,中国是否进入“高通胀”时代再度成为国内外议论的焦点。

  事实上,通货膨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经济现象。通常人们通过观察某一价格指数的变动来判断经济是否发生了通货膨胀。这个价格指数可以是CPI,也可以是PPI,当然,最理想的是GDP缩减指数。无论选择哪一类指数,都代表某一特定商品篮子的平均价格水平。如果价格指数的上涨是因篮子中所有商品价格上涨引起,我们可以说经济发生了全面性通货膨胀;如果价格指数上涨是因篮子中某一类或某几类商品价格上涨引起,这时可以说经济发生了结构性通胀。

  细数中国近年来CPI数据可以发现,从2007年至2010年,除2009年略有降幅外,上述几年中国的CPI增幅均超过了人们普遍认为的3%的警戒线。特别是进入今年以来,中国国内CPI更是一路飙升。单就这个角度说,中国确实已经进入了通胀时代。不过,在造成中国现有通货膨胀的因素中,更为重要和典型的,还是食品、劳动力成本上升所造成的结构型通胀因素。最近十年,中国发生的三次通货膨胀过程都带有明显的结构性通胀特征,如何抑制食品价格的上涨是中国治理通胀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仅用“中国已进入高通胀时代”来表述未来一段较长时期内中国的物价走势并不准确,只能说“中国已进入结构性通胀时代”。

  发生结构性通胀无外乎两种原因:一种是受外部冲击的影响,导致某一类商品因突然发生短缺而引起价格大幅上涨;另一原因就是生产部门间劳动生产率存在巨大差距,这是引起物价指数结构性上涨的最主要因素。目前,中国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工业部门的1/7,服务业的1/5。按照一般经济学规律,当部门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无法在短期内弥合时,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必然会导致劳动生产率较低部门的产品价格长期处于上涨状态,否则,没有人或资本愿意留在低劳动生产率部门从事生产活动。

  过去,由于中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程度非常严重,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无法要求更高的工资水平,中国的结构性通胀特征表现得并不明显。但随着农村劳动力过剩程度的不断下降,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在工资谈判中开始逐渐掌握主动,农民工工资水平的逐渐上涨将会倒逼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因此,结构性通胀在中国将长期存在。

  目前,中国政府正在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调控,比如多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以保持货币流动性的适度和均衡。同时积极实施保民生的政策,包括对多个大中型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实施“限购”、调整居民收入所得税以及对低收入群体予以适当补贴等。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政府并没有因为管理通胀预期、控制食品价格过快上涨,而减少对农业的政策扶持。相反,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力度以及提高粮食的最低收购价等,标本兼治来缓解中国结构性通胀上升的压力。

  未来,若要进一步稳定物价、真正做到管理好通胀预期,中国政府应从治理全面性通胀和结构型通胀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通过压缩外汇占款,实施减税、降费,推进要素价格改革,建立更加灵活的汇率形成机制,规避全面性通胀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对农业、服务业等低劳动生产率部门的价格补贴力度,加大对粮食、肉禽生产部门的财政补贴力度,进一步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成本,控制农产品出口、大幅削减以粮食为原料的替代能源生产等,来抑制结构型通胀的上升。此外,还要采取措施,保证生产要素能在各部门间自由流动,借助市场竞争机制,尽量拉平各生产部门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范建军)

上一篇:我国页岩气开发面临“成本革命”

下一篇:十二五末国产刀具市场占有率将达40%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