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沸扬扬的业内专家关于货币政策工具使用讨论,最终以上周三央行宣布年内第三次加息暂时画上句号。而两天之后,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CPI达到6.4%,PPI达到7.1%,通胀压力显然仍处高位。而此次加息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升至3.50%,负利率状况依然持续。业内专家普遍表示,货币政策暂时难言“放松”。
通胀压力仍然处在高位
不可否认,央行货币政策近期以来一直面临两难的考验,一方面6月PMI报50.9%,创28个月来最低,环比持续下降,显示经济增长活力有所减退。另一方面,6月CPI涨幅达到6.4%,创36个月内新高,且环比未显放缓迹象,CPI、PPI均高于市场普遍预期。
虽然对通胀高点出现在6月还是7月、后市的加息空间还有多少,市场出现分歧,但是对下半年通胀压力有所缓解的看法比较一致。这也说明中央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一系列安排部署和央行从去年初开始的收紧货币流动性的调控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对下半年CPI很可能仍处于4%以上的较高位置问题,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陆志明博士的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治理政策依然需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他认为,货币政策应稳中偏紧以收缩银根;稳步升值可缓冲输入性因素影响;而加大收储和增加有关产品进口以针对性调节供求关系;减少流通环节、合理少收税费以降低流通成本,同时需有效打击炒作,尤其是要加大力度给予农产品流通以价格优惠政策。
另外,鉴于包括房地产、投资品在内的资产价格泡沫目前还比较严重,并且有蔓延的态势,货币政策暂时难言“放松”。有专家认为,7月份应该是观察期,既要观察国内实体经济的运行状况,也要观察世界其他国家的加息节奏。
调控方向不宜贸然改变
既然“抑通胀”和“稳增长”是当前两大着力点,那么如何避免特定领域的经济运行趋冷也成为政策观察期面临的课题。上周参加本报2011年下半年经济金融形势展望座谈会的专家们普遍认为,对工业生产下滑、中小企业经营困境,要进行全面分析,目前看,经济增长应属正常状态,“硬着陆”的可能性很小,治理通胀依然是近期宏观政策的核心。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指出,参考刚刚公布的行业利润数据,三个利润下降的行业都是政策调整的重化工业范畴。从环比看,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还是增长的,增长水平1.03%。她特别强调,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并不是难在主营业务上,而是资金缺口体现在非主营业务的资金链环节上。
经济学家房维中的担心是:现在中国经济得了一种“经济高血压症”,血压从200降到170就觉得不舒服。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当前企业资金叫苦,恰恰表明政策正在收到成效,这种叫苦更多不是过不下去,而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自然反应,毕竟,前两年的日子太好过了!”
世界银行中国代表处经济学家韩伟森也认为,“目前是温和放缓,看到了紧缩政策的效果,而且是循序渐进的,这是积极现象。”世界银行预计,今年中国GDP增长9.3%,比去年降低1个百分点,但仍然是较高水平,远远快于其他国家。
事实上,刚刚过去的6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增长18.5%。其中出口1619.8亿美元,增长17.9%,月度出口规模刷新了5月份刚刚创下的1571.4亿美元的历史纪录;进口1397.1亿美元,增长19.3%。
三季度将是战略新兴产业分项规划以及与扩大内需相关的多个“十二五”分项规划的密集发布期,随着产业发展方向明晰,经济无疑也会受到提振。周末结束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就传出消息,未来10年将投入4万亿元兴建水利。
政策支持要透明也要监管
央行也表示“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健全宏观审慎的政策框架,有效管理流动性,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总量。要继续发挥直接融资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与此同时,发改委发文,允许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发行企业债券,并要求将筹措的资金优先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
而工信部等部委近期联合发布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对中小企业划型进一步明确,这将有利于出台更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以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背后,透露出的是国家将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以及保障房建设的资金支持,但需要指出的是,国民经济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如果不加强监管、不增加透明度,这部分资金将存在被套取、挪用、侵占的风险,最后该支持的没有得到支持,不该扶持的反而搭上政策顺风车,传导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肌体里面,或将进一步加剧通胀程度。
对于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中提出的“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最新动向及其影响,贯彻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注意把握政策的稳定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节奏和力度”,多数业内学者认为,央行正在承受来自其他部门的压力,强调货币政策的目标,以及“稳定性”的提法,均在表达货币政策不能半途而废的决心。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宗良则认为,“稳定性”在于强调政策的总方向没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