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震虽然给日本带来了了巨大伤痛,但客观来说,对于日本和周边的国家,这是一次重新洗牌的机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部长赵晋平在3月26日的中国对外经贸2011春季形势分析会上指出,虽然短期内,日本地震会造成中国相关供应链出现问题,以及大宗商品包括石油价格的波动,从长期来看,地震对中日两国都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他提示中国企业要抓住日本暂时失去的全球出口份额。
然而,中国企业现在是否有实力获得这些份额,在世行专家看来,仍然需要打个问号。
类比金融危机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日本重建的巨大市场将刺激建材、食品等贸易的出口。此外,中国企业有机会利用日本一些产业的空窗期,建立比较优势。
赵晋平说,对于企业来说,这个时候就要研究,自己在哪个领域可以替代日本原有的份额。“比如通过并购,通过市场开辟新的渠道的方式”。
他指出,现在韩国企业和日本的企业技术实力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越来越接近,所以对于韩国企业来说这次是很难得的机遇,比如iPad 2零部件的进口,很快会替代日本过去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我们中国的企业也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每个行业、每个产业都存在这样的机遇。
“去年9月底我曾经花一周的时间在深圳做调研,发现我们有很多企业,充分利用了金融危机以来的机遇。虽然实力还不行,但是拥有资金,可以把跨国公司的研发团队拉过来。我看到有一个企业把西门子全球最尖端的研发部门300人的研发团队整体挖过来,这样就可以成为这个领域全球最强的、最具实力的企业,你很快会提升在全球的地位。”
此外,他认为,目前也是去日本并购企业的好时机。“与金融危机时期类似,很多日本企业受到严重的冲击,面临很大的困难。”
韩国更具优势?
由于受灾集中在日本东北部地区,此地集中了IT和汽车零部件制造厂商。IT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上游,也就是核心零部件部分,而日本恰恰在为全球供应IT核心零部件方面承担着重要角色。
想要抓住转型之机的,不仅有中国,还有韩国。然而,世界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韩伟森认为,韩国比中国更有可能抓住这个机会。
韩伟森对本报记者分析,地震对于中日韩三国的出口份额,不会有本质的改变。在出口领域,可能日本与韩国竞争的情况更多一些。
“中国在风电和太阳能应用领域,可能会有独特优势,并有可能与韩国竞争市场份额,但是总体来看,中国不是韩国的竞争对手。”
他认为,中国的出口结构还是比较独特的。主要特点就是,经济体特别大、出口总量特别大,但是总体而言可能科技含量并不太大。中国出口两极分化比较厉害,在一些高端领域,中国可能与日本有竞争,在另一些领域,可能与周边一些欠发达国家有竞争。
赵晋平在上述会议上提供的一个案例,或可以对中国企业抓住此种机遇的困难做一个注脚。他说:“比如iPad、iPad 2、iPhone这些电子产品的生产,有五个零部件需要从日本进口。由于日本企业受到严重的冲击,无法为它继续提供零部件,不得不转向其他地方寻找,这五个零部件里头只有一种可以从韩国进口,其他四个在短期内都无法找到合适的替代。”
而从整体进出口结构来看,在日本IT产品的进口结构中,组装品的进口可能占70%左右,但是零部件的进口非常少,从出口来说,零部件出口占到60%~70%,但是真正组装品的出口并不是非常多。
这和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虽然 IT产品或者高技术产品在整个外贸出口中占的份额迅速提升,但是从产业链条的分析来看,中国IT产品出口只有30%是零部件,有70%是组装品。
“这反映出中日的对比。仅仅用电子产品,在全球份额来看,中国看起来似乎很高,但从核心竞争力角度来说,中国还是远远落后于日本,而且落后于韩国。”赵晋平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