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央行哈尔滨中心支行副行长张远军在央行主办的《金融时报》上撰文称,“通货膨胀确实是一种货币现象,但出现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却常常是财政赤字的压力。因此,解决好当前的通胀问题尤其需要财政部门与货币当局的全面协调。”
然而,在“保增长”与“抗通胀”的平衡点上,政策已经出现向前者倾斜的趋势,“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短时间内或难以改变。
张远军在其文章中指出,由于目前政府通过使用国债资金撬动信贷资金的货币创造,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通胀压力。同时,长期的赤字与国债融资依赖会使财政部门成为某种意义上的通货膨胀支持者。
根据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中国拟安排中央财政赤字7000亿元,继续代地方发行2000亿元地方债并纳入地方预算,即意味着今年的赤字安排为9000亿元。
根据财政部发布的数据,今年1~5月份累计,全国财政收入46820.0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1349.67亿元,增长32%。全国财政支出33626.0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933.81亿元,增长30.9%。5月底,全国财政盈余13194.04亿元,离9000亿元的财政赤字目标依然有很大的空间。
张远军建议,在当前通货膨胀问题背景下,应当从严控制财政支出,努力缩小财政赤字,果断停止那些社会效益不高、投资回报率较低以及社会总成本过大的建设项目,把有限的财政资源集中到真正有利于国计民生、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重点方面。
“下半年财政政策是不可能收缩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杜征征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
张远军还表示,需要改革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与激励指标,建议在政府考核体系中,将GDP改为“GDP减除当期投资”。“这一行政成本很低的改革不仅可以缩减财政赤字,缓解通货膨胀,而且可以改善投资结构。”